• 31阅读
  • 0回复

茶叶难觅名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7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红黑榜

  茶叶难觅名牌
  本报记者 白天亮
  谈起名茶,人们可能会说出龙井、铁观音、碧螺春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不过,这只是一个品名,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名牌。若再问品牌,说来遗憾,已有几千年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的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总产量列世界第二,是响当当的茶叶大国,但却至今没有几个叫得响的茶叶名牌。
  质量:怎一个差字了得
  茶叶的生产只强调品名而不注重品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茶叶质量的良莠不齐。据了解,从前我国茶叶主要集中由大中型企业生产,质量相对稳定,习惯以产地来衡量茶叶品质,而无品牌意识。长期形成的名品茶叶的良好美誉度为市场放开后的大量中小企业借名品大旗包装提供了可乘之机。小茶厂在茶叶产区遍地开花,有的茶叶村几乎家家都是茶叶加工厂,这些企业大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原料的收购、成品的加工、质量等级的检验上,随意降低标准,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人称“一人一锅一个厂”。
  今年第三季度,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的70家茶叶经销企业的茶叶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其结果令人震惊:抽样合格率仅为25.7%。其中茉莉花茶抽样合格率26.4%,黄山毛峰茶抽样合格率40%,铁观音茶、龙井茶、碧螺春茶的抽样合格率均仅为20%。更糟糕的是,除了茶叶的原料、感官品质达不到标准外,茶叶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的现象尤其令人担心,有近40%的茶样农药残留超标,农药残留量最高的达允许值30.5倍之多。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收购茶叶时绝大部分企业只是靠鼻子闻一闻。
  没有规矩,怎成方圆
  茶叶无名牌与其生产的历史有关,缺少统一的标准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据国家茶叶中心的专家介绍,茶叶品种比较复杂,除基本分为红、黄、白、绿、黑、青6大类外,每一类中又有很多分支,如绿茶就又分为炒青、烘青、蒸青等,而炒青中又有圆炒青、长炒青之别。同是绿茶,因产地不同,采摘季节不同,制作方式不同而风格迥异。因此长期以来,除了国家强制性卫生标准外,只有紧压茶、红碎茶以及绿茶有国家标准。没有标准也就难分档次,在同一类茶中孰优孰劣少了让人信服的依据,好企业难做宣传,差企业易钻空子。
  少了标准,即使在国家监督抽查中,也只能以企业明示标准进行。此次抽查发现,除少数大中型茶叶企业外,一般小茶厂无论从设备到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企业标准定得很低,有的只是一些名词解释,如有的企业标准上写着,乌龙茶为半发酵茶,红茶是发酵茶等。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批号,无任何文字内容。而人们从商场柜台里买来的银毫、茶王、超特等所谓的高档极品茶,很多就是在这样的企业标准下生产出来的。
  创名牌,越早越好
  据了解,世界茶叶商品总量中,近八成是通过拍卖市场成交的。在拍卖中取得合理价格成交,就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最佳效益。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出众的品牌基础上,我国茶叶产业在这方面恰恰处于空白。目前我国茶叶出口量比3年前下降20%,与缺少名牌不无关系。
  近几年,国内各地在评名优茶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国家级的评比就有“国家优质产品奖”、“全国名茶奖”、“中华杯奖”等。但这些评比大多是一些行业协会所办,企业真正的品牌意识并没有因此树立起来,有人指出,茶叶企业如果不能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运作,从生产到销售,从工厂到柜台,开展一系列的创名牌活动,那么一次两次得到金牌银牌不可能因此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驰名商标。
  茶叶是健康饮品,除了提神醒脑等功能外,它的特别处还在于它所含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性,能带走人体中的过氧化物质,起到清除体内垃圾的作用。我国目前城市人均茶叶消费量为300克左右,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0多克,中国人又向有饮茶的传统,所以茶叶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有人分析,在这个时候,市场的相对混乱固然给创名牌增添了难度,但一片平地上也正是起高楼的时候。谁行动得早谁就把握了主动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