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林间空地的音乐之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6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林间空地的音乐之魂
  梁晓华 文并图
  明朗秋日,离布加勒斯特100多公里外的山区小城锡纳亚已有几分凉意。我们费了些周折,终于在山坡上找到了音乐家埃奈斯库的故居“林间空地”别墅。
  群山环抱的普拉霍瓦河边,一幢白墙红顶的二层小楼掩映在青松翠柏间。埃奈斯库生前对锡纳亚情有独钟,年轻时几乎每年到这里为王室家族和朋友们演奏。1926年,45岁的埃奈斯库用积蓄,亲自参与设计,盖起这座有着浓厚罗马尼亚民族风格的建筑。以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云雀》为主旋律的《罗马尼亚狂想曲》就是在这里孕育的。
  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讲解员带我们步入门厅。宽大的客厅内陈设考究,色彩庄重,圆拱形的壁炉却简陋而古朴,是主人按照家乡农居烤面包炉的样子设计的。埃奈斯库在楼上的卧室窄小得只有6平方米左右,靠墙一张单人床,周围挂着暗红色图案的壁毯,是他母亲亲手织就的,无论到哪里埃奈斯库都带在身边。从音乐室的窗户看出去,晴空下,雄伟的南喀尔巴阡山一览无余,普拉霍瓦河谷水流潺潺。窗前的黑色三角钢琴上,摆着一只烛台和歌剧《俄狄浦斯》的乐谱手稿。埃奈斯库在这架钢琴前创作了这部歌剧及一些钢琴、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他在晚年时说,“在音乐的世界里,我集五者为一身:作曲、指挥、小提琴师、钢琴师和教师。”
  埃奈斯库1881年8月19日出生在罗马尼亚东北部一个偏僻乡村,是家里的独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农闲时,父亲拉琴、母亲歌唱,田园牧歌般的生活陶冶了他的音乐才能。乡村节日上欢快的“多依那”歌声和院落里热烈的“霍拉”舞曲,都深深铭刻在他的心中。埃奈斯库3岁就学大人的样子拨弦弄琴。当家人发现他能准确地演奏出头一天听到过的乐曲,便送他到一位远近闻名的民间乐师那里学习,乐师很快就感到没有东西可教了。后来,父亲带他到大城市雅西,随一位作曲家学习音乐。埃奈斯库5岁时为钢琴和小提琴谱写的《罗马尼亚乡村》,虽然简短、充满稚气,却充分显露出他的作曲天赋和对祖国民间音乐的热爱。
  在老师极力劝说下,父亲送7岁的埃奈斯库到维也纳学习小提琴。他在那里结识了勃拉姆斯等著名音乐家。1894年春,他第一次在布加勒斯特的雅典皇宫歌剧院登台演奏。同年,他到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98年,《罗马尼亚音诗》在巴黎首演,埃奈斯库的作曲天才得到人们肯定。他数年后评价自己这部作品时说,“它勾画了我家乡的风光。直到今天,我还能从它那里感受到祖国田野的芳香和美丽。”
  埃奈斯库在世界乐坛引起轰动后,靠演奏小提琴的收入为生,并继续创作。他以勃拉姆斯的交响乐曲式为创作模式,以罗马尼亚民间音乐为素材,体现了他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深刻理解。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特别是《罗马尼亚狂想曲》及序曲等,大都借用民族旋律做主题,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弘扬了罗马尼亚民族音乐,成为“罗马尼亚音乐学派”的创始人。1936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的巨作《俄狄浦斯》,也大量使用了罗马尼亚民族乐曲的旋律。埃奈斯库说,“这是我最喜爱的作品,因为我为它倾注了数年的心血。其次,它凝聚了我的感受和想法,连我自己都溶进了它的旋律。”
  埃奈斯库说,“艺术最重要的,是令你激动不已,然后你再用它去打动别人的心。”他不仅把罗马尼亚民族音乐带到世界的音乐殿堂,还每年回到祖国,到各地演奏和介绍世界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大师的曲目,提高罗马尼亚人民欣赏严肃音乐的水平。作为音乐教育家,埃奈斯库在巴黎、美国、意大利的著名音乐学校教授演奏课,培养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家,还同他的学生耶胡提·梅纽因结成忘年之交。1927年,梅纽因到“林间空地”小住两个月,同老师朝夕相处,切磋琴艺。梅纽因对老师的为人由衷景仰:“他点燃了我的想象,赋予了我神圣的品质……埃奈斯库在我心中永远是完美无缺的。”
  1946年9月,埃奈斯库在梅纽因的帮助下离开罗马尼亚去美国,告别了“林间空地”。1947年,在巴黎定居的埃奈斯库把“林间空地”别墅赠送给罗马尼亚政府,供祖国的艺术家休憩和创作之用。1955年5月4日他在巴黎病逝前曾说:“我一直思念着祖国,待我稍微好些之后,我只有一个愿望——回到祖国。”埃奈斯库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和妻子玛利亚·康塔古兹诺公主至今仍安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他没有儿女,却给罗马尼亚留下一座音乐的宝库。
  1990年,“林间空地”改为“埃奈斯库故居纪念馆”。别墅内除车库改为小音乐厅,其它全部保持原样。埃奈斯库去世后,罗马尼亚每三年举办一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际音乐节,演奏的作品大多出自埃奈斯库之手。埃奈斯库以他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成为罗马尼亚民族音乐的不朽之魂。(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