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他们热爱中国——一个融合不同国籍的家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9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他们热爱中国
  ——一个融合不同国籍的家庭
  周川 李健南 蔡云骜
  在北京北海附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这家三代9口人,祖父汉斯·米勒是中国籍的德国人,祖母中村京子是中国籍的日本人,女儿米蜜是瑞士籍,儿子米德华是美国籍,女婿、儿媳及孙辈们的国籍又各不相同。“家庭联合国”的戏称由此而来。
  汉斯·米勒老人,1915年出生在德国,1938年毕业于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6月,他远渡重洋,来华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于9月到达延安。毛泽东亲切接见并热情设宴招待了他。他被安排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外科医生。从此,他正式成为八路军的一名军医。1936年12月,米勒一行历经艰险,来到了山西八路军总部。曾为寻找革命真理去过德国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见到他用德语说:“欢迎你!”米勒备感亲切。时隔不久,米勒来到一二九师,走上了抗日第一线。打那时起,他跟八路军转战南北,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了大批伤病员。米勒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严谨的作风,曾受到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抗战胜利后,已任冀察热辽野战总医院院长的米勒,又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此时,曾在东北一个护士学校学习的中村京子,也参加了八路军,来到一所后方医院工作。1946年秋天,医院抽调人员参加前方手术队,中村带头报了名。
  前方手术队的队长正是米勒。中村对第一次见到米勒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她对我们说:“当时见到米勒,我觉得特别奇怪,怎么手术队里还有一个大鼻子?他也是八路军呢!”根据安排,中村在手术室给米勒当助手,中村在出色完成救治战地伤员任务的同时,对米勒产生了好感。
  实际上,米勒心里也喜欢聪明可爱的中村姑娘,只是一直未有合适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爱。
  因工作需要,中村要调回后方医院。临别那天晚上,米勒约中村到小河边散步,默默走了一段路后,米勒问道:“你看,我们的友谊能不能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建立一个家庭?”
  “请原谅,这事现在还不能答复你。因为,若有机会,我还想回国。”中村说。
  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米勒得知中村还在中国,并且仍是孤身一人,不禁暗暗高兴。不久,米勒和中村久别重逢。米勒的执著和忠诚,令中村非常感动。1949年“八一”前夕,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新中国成立以后,米勒和中村都加入了中国籍,米勒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刚到中国时,米勒不懂日文,中村不会德语,他们从认识那天起,就把汉语作为交流感情的工具,汉语又是他们结合的纽带。正因为如此,米勒和中村结婚时就定下一条规定,以后有了孩子,首先教他们学会汉语。
  1950年9月,米勒和中村的女儿米蜜在长春诞生。从牙牙学语起,她说的就是中国话,尽管后来米蜜嫁到了瑞士,但她的北京话至今“字正腔圆”。
  1953年秋天,米勒夫妇从部队转业到沈阳医科大学,年底他们的儿子米德华问世。米德华的汉语也学得非常好,普通话比他父亲讲得还地道。
  米勒夫妇对子女们要求很严,经常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能吃苦,不能搞特殊,不能做任何对不起中国人的事。米蜜和米德华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后来双双考入清华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70年代中期,米蜜在清华大学就读时,结识了一位北京外语学院的外国专家,1976年春天,他们在北京正式成婚。婚后,米蜜随丈夫到瑞士定居并加入瑞士籍。他们的女儿尤利亚生在瑞士,是瑞士籍。米德华1981年在香港认识了上海姑娘干晓多,1983年结为伉俪。米德华的儿子爱德华生在美国,是美国籍,女儿米安琪则是英国籍。
  尽管米勒的儿孙们国籍各异,但他们对中国都有很深的感情。米蜜的女儿尤利亚上学后,每年暑假都要来中国,中村带她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日积月累,尤利亚成了小小的“中国通”。12岁那年,学校举办演讲会,尤利亚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既讲长城,又讲故宫,令她的老师和同学大开眼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