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民族特色永不没——澳洲华侨华人生活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9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民族特色永不没
  ——澳洲华侨华人生活一瞥
  晓军
  墨尔本的“唐人街”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东西长不足1公里,虽规模不大,但格外引人注目,街口竖立着黄绿琉璃瓦的中国牌坊,街道上一色东方风格的灯笼式路灯,两旁是汉字招牌的中国商店,其中有20多家全城最著名的中国餐馆,体现了绚丽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悉尼的“唐人街”位于东区达令港西侧,长约150米,白砖铺路,街道两旁设有东方式路灯,街心并列两行小花坛,路旁设长椅供人憩息。两端街口矗立着中式牌楼,红柱绿瓦,路标和店招牌上的汉字都十分刚劲有力。商店鳞次栉比,华人社团、会所、华文学校大多集中于此。布里斯班的“中国城”是澳大利亚的第三个华埠,别有一番韵味,街口耸立着四柱三脊中式牌坊,上面刻“中国城”三字。华埠内所有的路牌和公共汽车站都是中、英文对照,大街两旁林立着百货店、超市、餐馆、书店、影剧院,大街中心苏州式的亭台楼阁、假山、瀑布和喷泉等园林胜景更是令人赏心悦目。这些都是华侨、华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当地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见证。
  此外,不少侨胞创业有方,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都能在当地站住脚根,有所发展,甚至成就斐然。我们见过奥克兰最大的华人超市业主陈霭筠,“土豆片大王”黄炜璋,新西兰最大的华人农场主、“猕猴桃大王”谢桂亮,布里斯班商业巨富、“中国城”的创建人及其集团公司总裁刘达文,悉尼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孙君泓博士以及新西兰皇家研究院教授,荣获1998年国际经济贸易科技发明金奖的真菌学家,他们都是澳新两国新老侨胞和华裔中的优秀人才与精英,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居住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为当地社会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澳新两国政府多元文化政策的施行,华人经济地位和文化层次的提高,他们参政议政、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意识逐渐增强。70年代华人颜清湟首先步入政坛,曾任南澳教育部多元文化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联邦政府移民审查委员会委员。此后是杨锦华出任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移民与民主事务部移民资源中心财政主席。80年代以来,出现了澳大利亚第一位华裔女参议员何沈慧霞、维州参议员林美丰、新州少数民族社区事务委员会主席陈玉兰,以及悉尼市副市长曾筱龙等。新西兰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议员黄徐毓芳,而且像墨尔本的蔡家声、悉尼的吴昌茂等开始走向政坛的华人也正在逐渐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