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让人流动起来——对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改革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人流动起来
  ——对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改革的思考
  本报记者 任建民
  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日前宣布其改革正式启动。
  大连化物所与共和国同龄,现有职工1200多人,是一个集研究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研究所,被誉为东亚地区化学物理的温床。从1995年起,这个所陆续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为现在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研究所分三块: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和后勤保障。这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开发部分成立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按市场规律运作;后勤服务系统转制为股份合作企业,直接参与社会竞争。基础研究部分试行预算拨款制度,扩大研究所自主权;明确目标,确定指标,优化研究方向等。
  所有的措施中,用人制度的变革是最大也是最难的变革。
  化物所的人员将由两部分组成:150名骨干人员,由所长聘任;骨干人员再根据自己获得的资源聘用流动人员。根据业绩考评,骨干人员和流动人员每两年的更新率不低于5%。
  “改革的本质,说白了就是‘动人’。”刚上任的化物所所长邓麦村这样强调人员流动与淘汰机制在所有改革举措中的地位。
  “5%的数字看起来不大,要真是能做起来,也是个了不起的突破。”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这么说。的确,科研单位的人员只进不出,多年积淀下来,是形成中国科技体制僵化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能否打破僵局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围绕大连化物所改革,一个敏感也是引人注目的问题是:国家给中国科学院的50多亿元用于知识创新工程的资金中,有7500万元将拨给大连化物所。他们自己管这叫改革所必需的“成本”。
  中科院新闻发言人李云玲说,大连化物所是中科院继计算机研究所之后推出的第二个试点单位,其用意不仅限于这一个所或者是科学院系统,而是给全国相近似的科研单位探索出一条改革的路子来。这也就是国家投入巨资的原因。
  此番改革,人事调配权、资金使用权都下放到所里。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里能否确立一个好的决策机制。
  所里的室主任、课题组长实行竞争上岗,由专家委员会考评、所长聘任。几位中青年骨干认为,研究所的领导班子也应实行竞争上岗,选举产生。他们说,现在村民都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村委会主任了,我们这些博导、研究员还不能自己选领导?
  今年58岁、即将“让位”的研究室主任陆世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方案公布后,他提了几点修改建议,其中之一是应该充分考虑对所领导班子的监督问题,现在的改革方案对这方面涉及太少。他建议由不再担任职位的老同志组成类似监事会那样的机构,可以直接与院领导沟通。
  科学院最后确定的方案是:逐步建立理事会制度,即由理事会决策,所长负责日常管理并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
  不管是理事会、监事会还是选举,方案不同,但大家都是基于一个共识:确立一个好的领导机制,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从所长决策到理事会决策,其意义之深远也决不低于流动与淘汰机制的建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