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关爱不当酿悲剧 呼吁环保进课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6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关系人类生存的未来。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必要更多地注入环境教育的内容。
  关爱不当酿悲剧
  呼吁环保进课堂
  本报记者 张帆
  乱投食的代价
  在动物园,我们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欢给动物喂食。殊不知这样做给动物园带来了麻烦。昆明动物园饲养科的杨梅接受记者采访时,红着双眼,几乎要流出泪来。
  在她的记录本上,记者看到如下的记载:一只黑叶猴和一只灰叶猴因吃了游客投喂的食物,腹泻、腹胀而死。叶猴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我国仅存不到2000只。两只金丝猴因贪吃游客投喂的蚕豆、爆米花,结果双双腹泻住进兽医院。金丝猴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一样珍稀。
  …………
  由于悲剧一再发生,昆明动物园不得不将铁笼加密增高,层层防护,以至于笼中养的是虎是豹,是雀是鸡,都让人有点分辨不清。一到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动物园便进入“一级战备”,职工四处巡视、检查,制止游客的越轨行为。即便如此防范,节假日后,动物消化不良的毛病仍比平时高出40%左右。而据了解,类似昆明动物园的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动物园里也时常发生。
  孩子们想知道……
  昆明八中是一所生物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初三学生卢嘉和她的同学们一年前就通过了生物课的考试。但孩子们向记者承认,他们也在动物园投喂过自己喜爱的动物。他们说,看到小动物那么可爱,就情不自禁地想给它喂点东西,却没想到动物还有那么多独特习性。
  生物课的学习到底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些什么呢?
  “我特别喜欢逛动物园,很想知道动物是怎样出世,怎样生长,怎样捕食,怎样逃避敌害的,可这些知识生物课基本上不讲,只能通过电视片《动物世界》了解一点儿。”
  “动物都是活生生的,可一进书本就变得死死的。任何一种动物,都是形态、结构、功能三大块地那么介绍,为了对付考试,必须把它们都记住。可随便拿出一种动物图片,却认识不了几个。”
  卢嘉和她的同学们用的是全日制中学生物课的新教材。一本300多页的生物教材,讲到生物与环境的部分只有11页。谈到学生困惑的原因,昆明八中生物教师张穗说:“这本教材和4年前使用的老教材相比,应该说趣味性有所增强。但它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生物学教材的模式,离孩子们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人们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那些已经造成危害和显而易见的环境问题上,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还很不够。在享有“动植物王国”美誉的云南省,专门从事环境宣传教育的机构,只有省环保局宣教中心,每年的经费只有二三万元。在各级中小学里,环境教育的师资、教材都非常缺乏。
  1996年底,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发布了《1996—2010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将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环境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将环境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师范、中专还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这份纲要对当前亟需引起重视的环境教育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据了解,为落实纲要,目前全国有20所学校加入了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计划(GLOBLE)。在云南,有关部门将着手编写环境教育参考资料,对省内主要地区的中小学校长和任课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并在两三年内抓紧建设三至五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这未晚的起步,将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