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些微小事看温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6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闻随笔

  些微小事看温州
  本报记者 袁亚平
  车轮24小时转
  大雨如注。红色的“富康”出租车一路疾驰,女司机直视前方。车中的我,完成了在温州的采访任务,此刻奔赴机场,准备返程。
  已是傍晚6点,女司机再回城去就是晚上七八点,我以为这一天她该休息了。她却劲头十足地说,不,这车24小时不停,还有一个搭档轮流着开。在温州采访时,就已听说过许多,一辆出租车,有的是夫妻轮流开,有的是兄弟轮流开,有的是朋友轮流开,总之,车轮24小时都在转。
  出租车满负荷地工作,高效率地运转,其实只是温州一个小小的侧面。温州的许多商店、饭庄、娱乐场所,许多个体经营户和私营企业,都是日夜不歇的。
  温州人的工作精神,令记者感慨不已。这种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自信、乐观、充实的生活,已成为温州人普遍的现象。
  老板少于读书人
  都说温州人富了,似乎每个温州人都是腰包鼓鼓的“老板”。然而我在温州采访时,更多碰到的却不是“老板”,而是文质彬彬的读书人。
  有一个令读书人感到格外亲切的“温州读书协会”,这是浙江省第一个由读书爱好者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社会团体,现已有了1000多名会员,有一张4开4版的《温州读书报》。市里曾评出“温州十佳藏书家庭”,藏书达1.2万册的黄世中名列第一。他说:“我以为读书的第一要义在于陶冶性情,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做一个文明的公民,使自己匆匆百年成为艺术的、审美的人生。”
  已经形成市场经济灵活机制的温州,却以读书为时尚。这在局外人看来,也许难以理解。而我在深入采访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并非人人都是“经济动物”,只会赚钱,不会求知。其次,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发展,必须有文化的积累,人才的储备。再次,以读书为时尚,是人们内在欲望的自然表达和真实表露,它的形成不靠行政命令,也不靠长官意志。
  把钱掰开花
  温州那车水马龙的解放路,那霓虹灯满街的人民路,那集团公司的高楼大厦,那生气勃勃的经济繁荣现象,都让我过目不忘。
  而最让我铭记在心的,却是两个小小的事例:
  一家鞋业公司年产值5000万元,家当不小,但对进料、用料算得特别精。得知有一种原料的产地在广东,直接进货每双鞋成本可少3分钱。他们便千方百计找到供货厂家,仅此一项每年可省下27万元。
  有位“服装大王”吩咐清扫工:扫起的垃圾不许立即倒掉,要先将布头全部拣出来。这样,每月回收废布头卖的钱,远远超过发给清扫工的工资。
  温州人节俭办工厂,节俭办公司,节俭办一切事业。当然,该花的钱,温州人一手甩出去,连眼都不眨一下。不该花的钱,温州人一分一分都攒好。
  节俭,是一种有效的经济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节俭,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法律,可以抑制奢侈的膨胀,约束浪费的扩张。
  写到这里,刚好收到两封来函。一封是温州市图书馆的,一封是温州新商人报的。巧的是,这两个信封上都贴着打印的字条:邮编、地址、单位和姓名。而字条都是两面打过字,废纸再用的。
  这温州来鸿,仿佛是有意为我的这篇短文提供明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