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1
第1版(要闻)
专栏: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特稿(10)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唐维红 周笑浪
  历史将铭记1998年这个惊心动魄的夏季。
  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从国家主席到普通群众,从部队到地方,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凯歌。
  这场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大发扬的结果,是改革开放20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集中展示。
  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实践,在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证。为此,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跨世纪行动纲领。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展物质文明都不应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代价。”他一再提醒全党同志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一项带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战略任务,认真抓好;并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作为衡量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制定的每一个重要文件,都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台的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都包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立为本,虚功实做,务求实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把手、抓两手”,“抓反复、反复抓”,“想长远、干当前”,“做规划、出精品”,“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等成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可以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实,实际效果越来越明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思路,初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四有”新人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要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要求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所有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或传播的单位,“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指出,树立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教育群众,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法。于是,人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认识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时代英模和先进群体。孔繁森、李国安、徐虎、李素丽,以及在今年抗洪抢险斗争中涌现出的抗洪英模高建成、吴良珠、胡继成、董光琳、罗典苏、马殿圣等先进人物,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见贤思齐、见义勇为、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蔚然成风。
  如今,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亿万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释放出无比宏大的创业伟力,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为了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党中央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十年动乱之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推动下,教育战线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教育事业走上了依法治教的道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还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创作空前活跃,优良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扬,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以“五个一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弘扬时代精神、艺术上乘、受到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充分发挥了鼓舞人民的作用。老百姓拥有的精神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经历了从极度匮乏到丰富多彩,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的过程。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使文化市场的面貌明显改观。
  1996年底,由中宣部等10部委联合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正式启动,短短两年,成绩斐然。
  基础深厚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1981年,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联合倡议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开篇之作。随后,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众团体推出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巾帼建功”、“办实事、送温暖”、“一帮一、手拉手”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
  与此同时,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及希望工程、百城万店无假货、五好家庭、光彩事业等活动也有声有色开展起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则始终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
  去年以来,中央文明委以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为工作方针,在全国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文明言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20年精神文明的实践表明,把服务群众的当前需要同引导群众认识自己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办群众欢迎的好事实事,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得到群众拥护,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尽管我们社会生活中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认识到方针,从目标到措施,都更加自觉,更加有效。
  人类将要实现两个世纪和两个千年的历史性大跨越。迈向新世纪的,是12亿中国人民威武雄壮的脚步,也应该是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脚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