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企业发展的催化剂 江苏省乡镇企业引进国外智力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1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企业发展的催化剂
  江苏省乡镇企业引进国外智力纪实
  本报记者 罗春华
  坐落在江苏省吴江市八坼镇的吴江除尘设备厂,拥有固定资产5600万元人民币,去年产值达7000万元。走在占地万余平方米的新旧两个厂区,看着车间里自动化的袋装除尘设备生产线,你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家20年前靠几千元钱起家的乡镇企业。说起工厂的发展史,厂长宋七棣深有感触:“如果没有与外国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工厂还会处在比较原始的作坊式状态。”
  江苏省是一个乡镇企业大省,仅国家认定的乡镇企业集团就有262家,占全国的1/4。全省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乡镇企业553个,因此,乡镇企业在江苏省的工业经济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说。
  如果说到了江苏,才知道这里的乡镇企业实力、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了想象;而乡镇企业家们的气魄和踌躇满志又给人留下了另一种难忘的印象。听乡镇企业家讲述企业的“发家史”,你会很快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引进国外智力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从一些大型乡镇企业的发展来看,其成功无不与引进国外智力有关。在记者采访过的一些乡镇企业中,几乎每一个当家人都和宋七棣有着相同的感受。
  日本制镜专家中西弘臣先生1994年底到江阴市京澄高级装饰玻璃厂工作。当时,京澄从美国引进的生产流水线刚刚开始调试,工艺和技术上遇到了许多难题。在中西先生的指导下,不到半年时间,京澄厂就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优质眼镜。1996年,中西先生再次回到京澄厂,他不仅就生产工艺提出了改进意见,还对引进生产线的某些不足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如眼镜的回收和回收设备的改进等。工厂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眼镜的达标率就从30%上升到96%。总经理陈俊律说:学习国外经验的渠道很多,比如出国考察等,但都不如把人请进来,这样成本低,效果好。以中西先生来说,他不仅帮助京澄厂解决了实际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通过言传身教带出了几位高徒,还写出了书面指导意见50多页,这些对京澄厂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对于宋七棣管理的吴江除尘设备厂来说,技术引进的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生产设计和降低成本上。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1996年,在苏州市引智办的协助下,该厂聘请了日本专家帮助企业进行袋笼自动化焊接装置的设计和试制。从设计到试制成功,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利用这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劳动效率比以前提高了20倍。经综合测算,该生产线的总投入为147万元人民币,而单纯引进一套相同的设备却需要大约150万美元。
  数字只是量化了的指标,而乡镇企业家们心里还有另外一笔账。用华西集团总经理吴协东的话来讲,就是通过技术引进,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同行的差距。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来说,要在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同国际接轨,目前尚有力不从心之感,但可贵的是,一部分先行者通过引进技术专家开拓了视野,并在不同程度上转变了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达到了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大的目的。华西集团在初尝外国专家作技术指导的甜头后,现在已经不再仅仅依靠政府这条渠道,集团通过因特网聘请了来自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等7个国家的造纸、钢铁等方面的专家。
  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前后不过20年时间。但20年间,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中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使江苏省的乡镇企业不断进步,并造就了一批驰名国内的品牌,像森达、红豆、新科等。从这些成功的乡镇企业来看,引进国外智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