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黑土地注入了活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1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黑土地注入了活力
  本报记者 施晓慧
  黑龙江广阔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黑土地一把能攥出油。但是年复一年,人们以传统的方式播种、收获。即使在70年代以后增施了化肥,全省1亿多亩耕地的粮食总产量也只有150亿公斤。种植面积在千万亩以上的大豆、小麦,亩产都不过100来公斤。
  80年代初,几位日本老人陆续走进了这片黑土地。第一位老人叫藤原长作,日本侵华时曾随开拓团在黑龙江的方正县种过水稻。当他发现那里的水稻种植技术比较落后时,这位种了一辈子水稻的老农民说,我就帮农民用新方法种水稻吧。这方法就是日本北海道的旱育稀植法。他文化水平不高,说不出多少道道,但这种种植法抗寒增产的效果引起了省农科人员的关注。于是,第二年,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被请进了黑龙江海伦县。
  习惯了几十年耕作方法的农民,起初并不在意什么专家的出现。第二年春天,一场冷害的袭击,使海伦县的水稻几乎绝收,而原正市先生的试验田,水稻亩产超过了当地的正常水平;又一年,用旱育稀植法种植的水稻,不仅节省了一半种子,产量还翻了一番。这一下,原正市先生变成了一个神话,他被一个县一个县地请去传授技术。
  1990年,在黑龙江省召开的“全国农业引智工作现场会”上,这项技术被推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这项引进的栽培技术,给黑龙江的影响是非同寻常的。首先是农民得到了实惠,水稻面积几年间从300万亩扩大到2000多万亩。但更有意义的是它打开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眼界,拓宽了领导干部的思路。由此开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各项农业引智成果在黑龙江全省遍地开花。
  1988年和1994年,两名美国大豆专家先后被请到黑龙江,传授和推广“永常模式”和矮秆平播密植法,使大豆亩产从不足15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再到250公斤,几年内连上两个台阶。1990年至1993年,黑龙江分两期聘请了加拿大小麦专家,引进了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不仅使春小麦的亩产提高到300公斤,品质也大大改善。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3亿亩。据有关专家最新评估,仅水稻、大豆和春小麦3项作物引进智力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累计已达112亿元人民币。
  这些年来,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荷兰、韩国等国的近千名农业专家走进了黑龙江,全省的农业经济作物基本都已更新换代,几十项引智新成果融入了黑龙江的农业。其中引进的大果沙棘每亩经济效益高达千元,比中国沙棘提高了10倍;苹果洋葱的每亩收益超过3000元;而虹鳟鱼养殖技术已传遍全国。全省的农业引智项目经济效益被评估为163亿元。
  这期间,又一位日本专家新家宪博士的名字在三江平原上叫响。多少年来困扰着三江人的大面积低产田白浆土,被称为“黑土地的癌症”。为了制造一种有效改良白浆土的心土混层犁,他自费用了5年时间搞试验。1995年试制成功以来,已在几万亩白浆土地上试用,农作物平均增产18%。
  1996年,黑龙江省引进国外农业技术展示园区在巴彦县建成。在哈箩公路10公里路段两侧,4.4万亩土地上容纳了近年引进的23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它既是已经引进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培训基地,更是未来黑龙江农业增大科技含量走产业化道路的龙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