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中外合作交响乐——记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外国专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1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中外合作交响乐
  ——记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外国专家
  本报记者 张友新
  白俄罗斯专家、“友谊奖”获得者拉什科夫斯基有着一个美好的回忆:1997年春节座谈会上,他代表在华外国专家向当时的李鹏总理汇报,当总理问专家们生活如何时,他说中国政府对专家们照顾得很好,使他们感到温暖;总理希望专家们多提建议,他说外国专家与中国专家及工人配合得很好。
  拉什科夫斯基是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北京热电厂现场设计监督专家组组长,1996年来华。他不仅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且还承担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6个专业设计的监督工作;由于他的努力,不仅保证了工程进度,还节省了聘用外国专家的费用达11万美元。在整个现场施工和安装过程中,他处理和解决技术设计方面的难题近1500个,提出合理化建议262项,仅轻油泵站的布置及工艺管道栈桥敷设两项合理化建议就节省了资金5万美元。当工程进入关键阶段时,他还亲自组织专家设计,完成冷凝器胶球清理系统、重油系统、工业水补给系统的技术设计,节省服务费4万美元,并缩短了设计工期3个月。实际上,他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工作。当公司付给他分外工作报酬时,他坚持一分钱也不要,并很认真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在此工作已得到了很大的信任,这就是对我的最好奖赏。”
  中方专家和工人们亲热地称拉什科夫斯基为“老拉”,而称来自俄罗斯的年龄较小的拉赫季科夫为“小拉”。个子不高的“小拉”是汽轮机安装主任工程师,工作认真负责,是被中方专家视为可以“打满分”的专家。有一次,在汽轮机安装前,他坚持要对基础再做一次认真检查,结果发现基础中二次浇灌层有深度裂纹,随即设法排除了隐患。夏天安装汽轮机时,正遇上罕见高温,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他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汽轮机缸内钻进钻出、爬上爬下,汗流浃背全然不顾。中方人员叫他上来休息一会儿,他说“坚持一下”;送去冷饮让他解渴,他又说“再等一等”。后又发现主油箱内有残油,“小拉”第一个跳入又闷又热又脏的箱内,在场的专家和工人无不为之感动,随即一些中方人员以“小拉”为榜样,也纷纷跳入主油箱,对油箱进行彻底检查,消除了全部隐患,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安装进度。
  像“老拉”、“小拉”那样对待工作的外国专家很多很多。据统计,华能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各国陆续引进了85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大批外国专家也随之进驻设在北京、丹东、营口、大连、南通、上海等地的华能电厂,进行设备安装的技术指导,总共达7215个人月(“个人月”是一个人工作一个月的计算单位)。每个工程外国技术专家个人月数有420至900不等,最多时,在一个工程现场可以同时看到五六十名外国专家戴着黄色安全帽奋战在工地,紧张、有序、热烈,犹如在工地现场演奏一曲动人的中外合作交响乐。
  华能公司是以开发、建设、经营大型火力电站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到1997年底,装机容量已达850万千瓦,占全国同期发电装机总量的3.4%。1997年共发电403.12亿千瓦时,占全国同期发电量的3.56%,成为国内和国际上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之一。华能公司的发展与效益,与引进外国专家的智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是分不开的。
  外国专家播下的先进技术的种子正在改革开放的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华能已经建成13座电厂。而更重要的是,它在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有了提高与创新。
(附图片)
  图为在二滩水电站建设工程中,外国专家与中方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工程进展情况。
  (国家外国专家局提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