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吃文化饭的人越来越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1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随笔

  吃文化饭的人越来越多
  周自牧
  过去是大众“养”文化人,如今文化也养大众。不是吗?我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掐指一算,发现自己居住的大院已被卖书刊者从四周包围起来。
  南向大道旁,是家老书店,刚作新装潢;西门左右侧,各有新书屋,广告贴满窗……此外,还有一些卖旧书刊的散兵游勇出没道旁,送报纸、收有线电视费的职工往来于楼间。至于卖铅笔、卖油笔、卖邮票、卖现代假古玩之类,正不知凡几。
  离家走得远点,更有新景观:戴小红帽、穿黄马甲者向驻足行人、车上司机推销城市小报、售房广告,逛北京,走广州,去西安……情况大同小异。值此下岗职工增多之际,卖文化产品的人员大幅增加,是件好事,只要他们合法务工,利己便民,我辈额手称庆。
  文化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以上所举只是眼前的小事。往大了说,报纸多、刊物多、电视台多、歌舞厅多、文化市场多、“三下乡”多、社会办学多、博物馆纪念馆电脑城多、文化管理稽查人员多……吸纳的劳动力就更多。80年代文化人老喊穷,90年代一部分文化人开始发财,如今下岗培训正火,农民学科技普遍,学生报考研究生猛增,官员读博士盛行,国外企业进军图书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出现,介绍知识经济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这一切都说明,吃“文化饭”的行情看涨,智力投资直线上升,知识成为真正的资本与财富。
  遥想文化当年,仅是少数人的职业,虽被称为脑力劳动,但文化人并不真正被视为劳动人民的范畴,这使得他们老大不自在,总像只是在吃人民、喝人民,带有“寄生虫”性质。现在看来,鄙薄体力劳动固然不应该,鄙薄“文化人”也不算高明。文学艺术、思想理论、政策法规、科技信息、管理模式对头了,往往比具体的体力劳动更有价值,有时,其价值都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在生产中,凭知识创造的附加值才最有竞争力,这类成果物化以后,其推销者自然是靠文化来养活,其物化的过程也养活更多的人,至于最终的受惠者,则是社会的广大成员,人数就更多了。正是在改变经济生活结构的基础上,我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改革已不可阻挡,这应是社会进步、文明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