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瞬间与永恒》感人至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1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16)

  《瞬间与永恒》感人至深
  1998年,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来说,是一个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既是延安电影团诞生五十周年的纪念,又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四十五周年的纪念。中央电视台为此播出了我党所领导的新闻纪录电影机构创建纪念的专题片《瞬间与永恒》,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中央电视台研究室日前请来有关专家和观众,对该片进行了剖析与研讨。
  高鑫(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瞬间与永恒》是一部很不错的电视专题片。它用一种复式结构的手法,通过对六十年来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辉煌业绩的集中回顾,展示了共和国诞生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历程;同时,又借助许多具有永恒历史文献价值的珍贵镜头,对几代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构筑的不朽丰碑,进行了热情的礼赞。由于它是以后来人的角度去审视历史,所以不仅感人至深,而且启人深思。
  陈光忠(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这部专题片虽然只有五十分钟,但它选取了众多典型而又耐人寻味的镜头与画面,真实和真诚地反映了我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那段充满了壮歌、欢歌甚至悲歌的峥嵘岁月。作为一个老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看了这部片子,我们都有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可以自豪地说,面对祖国和人民,我们无怨无悔。今天回头看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我想了很多。因为胶片所展示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延安电影团和一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它启示我们,在把握过去与现在传承关系的同时,还应当更多地思考中国与世界、今天与未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在让我们自豪的同时,也让我们警醒和奋起。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新闻纪录影片作为审美对象,与故事片大有不同。故事片作为艺术创作,它可以虚构,每一个镜头在拍摄时还可以反复;但纪录片特别是新闻纪录片就不一样,它的拍摄无法虚构,更不能打扮,也不可重复。所以,事隔几十年后,我们从专题片中看延安的大生产,看三大战役,看南京总统府那面蒋介石政权的旗帜掉下来,看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看香港的回归等等,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冲击波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面对那些被胶片凝固了的历史瞬间,我们无法不感动,真实的魅力就是这样朴素并且恒久。
  刘一皋(北京大学副教授):用胶片记录历史,较之传统的文字写史,虽然有着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但现在看来,确是各有千秋,无法互相替代。新闻纪录影片“书写”的历史,虽然是“新闻”式的、片断式的,但却是无法再度被“重写”的。它比文字的东西更直观、更形象、更逼真也更鲜活,是对彼时彼地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及时记录,是真正“活”的历史。时间越是久远,其历史文献价值也就越高。
  刘劲(演员):作为一个在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上海》中扮演过周恩来的特型演员,我对新闻纪录电影怀有特殊的感情。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要看许多的纪录影片,对周恩来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神情与性格把握,也就是屏幕形象的塑造,许多的认识、体验与揣摩,均来自影片中周恩来的真实形象。纪录影片对于我来说,首先是一位“老师”。与通过读书和向总理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了解总理的情况相比,看纪录电影了解这位伟人,更鲜活也更直观。我前不久赴抗洪前线采访并拍了有关抗洪英雄高建成事迹的戏,深深体会到生活的真实最能打动人。如果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镜头能时刻对准这样的人和事,就不怕不打动人。
  陆小华(新华社《中国记者》总编辑):任何历史都是人创造的。我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六十年的历史,就是我国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奋斗和牺牲的历史。电视专题片《瞬间与永恒》纪录了革命的历史,也纪录了建设的历史。这些六十年间积累的电影胶片,不仅是既往历史的凝结,同时也是这条战线上几代人心血的凝结。有的人为了一个珍贵的历史镜头,倒在了战争年代的血火疆场;有的为了纪录下祖国的荣誉,在拍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工作中,冻掉了脚趾头,成为残疾人。这种奋斗和敬业的精神,同样会成为我们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我们党所领导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到今年已经整整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制作这样一部电视专题片,不是为着纪念而纪念,是为了使我们的事业更加辉煌而纪念,为了弘扬先辈的献身精神并使之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而纪念。我们愿通过这样的纪念,切实地继承我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光荣传统,更好地用胶片为我们党的事业、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忠实地写真,让今天的历史通过我们的工作,化作明天的永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