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学习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4
第10版(理论)
专栏:

  学习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
  白雪秋
  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他多次强调,农村工作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关系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如果没有先行一步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没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这一物质基础作保证,没有繁荣的农村经济及其提供的广大市场,就不可能有我国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四化”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其他“三化”将失去了稳固的基础而成为空谈。
  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他还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邓小平同志指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不仅仅是机械化,还包括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这样才能使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走科教兴农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实施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从整体上反思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问题,有力地支持和领导了通过对各种权力、利益进行分配与重新调整来重塑农业主体的农村改革。20年来的中国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可以说就是源于权力与利益的调整,变政府主体为主导,还农民以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在今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要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赋予其应有的权利,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努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农业要有两个飞跃的构想,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指明了一条科学的正确道路。在过去那种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受到阻碍,甚至遭到破坏。因此,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中国农村大地出现之时,邓小平同志及时总结和支持广大农民的创造,推动和实行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当适度规模经营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开始露出萌芽之时,邓小平同志又及时把握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两个飞跃”时用了三个“长”字(长远、长期、很长),是很有针对性的。从现阶段全国农村总的情况看,第一个飞跃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长期稳定,继续完善。我们应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现代化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论述,切实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转化的条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建设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不能照搬外国模式;二不能靠本本。只能靠实践,走自己的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底子薄,生产力落后;农业类型多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这就决定着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具有世界各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因此,既不能盲目地排斥国外的成功经验,也不能全盘照搬外国的模式。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中国农业的实际出发,借鉴外国经验,探索实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质。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就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搞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和解放农业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力向前发展。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80%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因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宗旨。当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是全体农民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正确把握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落后地区努力发达起来。作为从整体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尤其应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以最终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