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为了汽笛声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2
第8版(副刊)
专栏:我的家园征文

  为了汽笛声响
  杨润身
  金秋十月,太行山麓平山县小觉镇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满怀激奋,直奔小觉镇去感受那里的沸腾、蓬勃。
  六十二年前的金秋十月,一支披带着“八路”臂章的抗日游击队解放了小觉镇,小镇群情激奋,锣鼓喧天。欢乐的锣鼓声中也含着悲壮、沉重,一批英勇的抗日游击队员为解放小觉镇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今日的小觉镇虽然没有了锣鼓声,但却如锣如鼓一样地震撼人心。朔黄铁路要穿越平山通过小觉镇,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它会使祖国更加富强,小镇更加繁华。为了修建铁路,小镇的父老乡亲克服了各种困难,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小镇多山,二百三十四户人家,八百四十三口人,仅有耕地三百零七亩。而修铁路就需占地二百四十亩,余下的耕地人均不足一分。七十三户人家舍弃故居老井,而无尤无怨。何汉禄老哥家居祖辈留下的十余间房舍,他已八十九岁,行动不便,抗日战争中,他被晋察冀军区授予“爆炸英雄”称号。他四处埋设地雷,甚至在自己的房前屋后都埋下地雷,炸得敌人鬼哭狼嚎,不敢入村。他把老屋看作自己的光彩,想起就喜,看到就乐。我问他,舍得告别老屋吗?他傲然地双手放后,笑着说:“我第一个拆房毁家,我盼铁路盼了几十年,到底把铁路盼来了,明年新中国五十大庆,我就可以听见汽笛儿响,我就可以带上孙子们坐火车去游省城逛北京,你说我舍不舍得告别我的老屋?”五十七岁的何庆法,一家五口人,只会在三亩多责任田里刨食,一家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建起三间壁贴瓷砖的新房,刚舒适了没几天,就不得不向新房告别。我问他怕不怕困难?他笑笑说:“汽笛响了,国家强盛了,咱也就富裕了。将来再建的新房,准会超过我拆的新房。眼下一星半点的困难,挂不到口上。”五十四岁的梁拴妮,儿子还小,丈夫在外地兽医站工作,工资只够自己糊口。梁拴妮托改革开放之福,以四间老屋开设了便民小旅店,三角、五角、六角地积蓄,省吃俭用得不能再省了;儿子从小到中学毕业,她未给儿子买过一根五分钱的冰棒吃。她用十五个春秋的积蓄,把四间老屋扩建成为八间壁贴瓷砖的新房。可是,为修铁路,刚刚竣工的新房就要舍弃。我问她,告别这来之不易的新房哭不哭?她爽朗地笑笑,伸手指向白茅尖山隧道洞口,昂扬地说:“老杨哥,你去看一看修铁路的工人们的精神,咱能为自个儿的几间新房哭哭啼啼?”
  白茅尖隧道洞口洞内,处处沸腾,每一声炮响,每一粒石子,每一张脸都熠熠闪光。打透近三千米长白茅尖隧道的是铁路五局四处三队的员工,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牺牲在白茅尖山上的烈士们的乡亲。成昆、京广、湘黔、川黔、柳枝、南昆等铁路上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勇敢的足迹,可歌可泣的光荣。一个又一个样板工程在赵利坤的指挥下胜利竣工。为了修铁路,他一连五载不返乡里。父亲患病,母亲希望他回家看看父亲,可他一心牵念着铁路,只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求得父亲的谅解。父亲病愈后赶往工地,见儿子那么艰苦,连吃水都要到三里远的山下人背马驮,就要儿子返回故乡,说他可以给儿子找一个只坐沙发的轻松工作。可是,赵利坤却偏不要“轻松”,而要死守“艰苦”,硬是含泪送走了父亲。李荣茂已经拼搏了三十多个冬春,还不肯下阵。排除塌方,他奋勇向前,脚被砸伤,人进了医院,心还在隧道。医生要他住三个月医院,他只住了一个月就不辞而别,拄着拐杖返回隧道,带领新工人连续作战,他的一只脚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为了不耽误施工,何小斌等青年工人在工地上举行了极其简朴的婚礼,没有红花,没有喜字,只同远来的新娘同饮了一杯喜酒。
  去年,他们在小觉镇西白茅尖山下安营扎寨,打透白茅尖隧道时,正值数九寒天,手难从衣袖中伸出,洞门又是危岩地段,困难重重。但是,为了新中国五十周年大庆通车,他们不怕双手冻裂,在滹沱河里破冰取水,在铁桶中加热,用玉米秸烧火为混凝土防冻,在洞内日夜苦战,终于创甲级优质工程,受到上级好评。
  铁路员工们还满腔热忱地为小觉镇乡亲们解决困难:中学师生饮水困难,他们想方设法为学校打了一眼水井;乡亲们的引水渠渡槽破损了,他们主动将渡槽修复;为解乡亲们的少地之忧,他们抽暇为乡亲们在河滩里垫出二十多亩土地,并准备再为乡亲们垫出四十亩土地……
  汽笛声,扬着奉献者们崇高精神的汽笛声,即将在故乡响起,我仿佛看到了满载货物的列车从小觉镇边隆隆驶过,看到了故乡的美丽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