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为改革发展创造和平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7
第1版(要闻)
专栏:1978-1998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特稿(12)

  为改革发展创造和平环境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本报记者 黄晴 郑园园 陈特安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外交开拓进取,成绩斐然的20年。20年来,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的互动,经济的联系,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流……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出现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已不再是口号,而是不争的现实。
  把握时代特征创造和平环境
  20年的外交辉煌,源于外交政策的战略调整,源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认识的重大转变。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洞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敏锐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1985年,他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成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通过全方位外交,为国家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一个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
  1979年元旦,在完成了历时8年的谈判之后,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20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级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美,这次访问成为中美之间一次重要的战略对话。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和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确认了两国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9年中国与苏联“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6年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1978年中日两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到今年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20年来,中日关系保持稳定与发展的势头,并将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原则下,致力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经历了80年代末的一段曲折后进入了全面改善与发展的轨道,已经建立起“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高层互访势头强劲,政治关系、经贸关系的水平不断提高。
  在“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的指导下,通过坚定而灵活的外交磋商,中英两国于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在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洗雪百年国耻。澳门也将于1999年回归祖国。
  中国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全天候”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反对强权政治,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的国际斗争中密切配合;在经济领域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步入睦邻友好的新时期,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勘定边境线、推动经贸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出独特的积极作用。在日内瓦联合国国际人权会议上,七次挫败了西方的反华图谋,打破了西方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统一战线。在联合国多次挫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图谋。
  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0年来,中国外交精彩纷呈,大国外交、第三世界外交、国际和地区的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民间外交……全方位的和平外交使中国在大国关系调整中更加主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更加巩固,中国与周边国家更加和睦,中国提倡的跨世纪新型伙伴关系得到广泛认同,这就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舆论纷纷用“中国外交的觉醒”、“中国的外交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等评价我国20年来的外交。
  坚持实事求是塑造国家形象
  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关系,根据时代特点、形势发展和中国的国家利益确定方针,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我们的政策,是新时期外交的重要特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这样,我们国家的政治力量就更加重了。”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0年来,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不结盟、不称霸等外交政策思路,将坚定的原则性与务实的外交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不少国家对中国由过去的“畏而远之”转变为“敬而近之”。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等事关我国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坚决捍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旗帜鲜明地反击一切干涉我国内政的企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任何外国不能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能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们利益的苦果。”他表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没有回旋余地,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国外交在主权问题上所坚持的不容讨论的原则,体现了一个站起来的民族的铮铮铁骨。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妥善解决了一些与他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边界问题等。中国力求同有关国家达成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为合理解决争端创造和谐有利的气氛,以最终消除争端。这种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的全新思路,这种灵活务实的做法,是我国外交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中国有理有节的外交姿态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有关国家的理解,对世界、尤其是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的重要作用。
  在若干重大国际争端问题,如近年的前南地区问题、伊拉克问题上,中国从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按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断,推动政治解决,为化解危机、避免局势恶化作出了建设性贡献。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度赢得举世称道。在世界热点问题和争端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反对强权,排纷解难,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局,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日益扩大的道义影响力。中国理智务实、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威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中国的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的解决是难以想象的。日本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著名学者天儿慧最近指出,中国为国际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美国知名人士约翰·怀特海特赞赏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和行动方式,认为“中国明了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并以开拓的眼光对待这些问题,而不是从中谋取私利”。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称赞中国在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巴中友协副主席伊夫蒂哈·阿·汗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尤为尊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评语,“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敢于藐视霸权”、“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沉着而自信”……这样的评语勾画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
  突出经济外交拓展经贸合作
  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使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再设定主要敌人,而是把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作为外交活动的基点,把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作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对外开放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外交功不可没。目前,中国已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贸往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提高到1997年的3250.6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从第三十二位跃居第十位。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已从1980年的第一家,增加到1997年底的30多万家,合同外资金额5200多亿美元。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几乎等于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3483.5亿美元。中国在境外设投资企业5000多家,遍及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迄今,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至目前的143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国际社会和舆论普遍称赞:中国已成为稳定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对中国有过两个期待,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他说:“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走过2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新世纪的曙光在辉耀,我们正稳步地、锲而不舍地走向这个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