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山野作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山野作证
  田勇
  1997年10月3日傍晚,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一位农业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去世了。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高级农艺师、小麦新品种“思麦早”的发明人赵天衡。
  71岁高龄去世也算寿终正寝,可他的去世却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送来花圈表示吊唁;地委、行署领导参加告别仪式;思南县许家坝的15位农民代表从200多公里外日夜兼程赶来;预定只有几十人的追悼会,一下子涌来了几百人……
  从此天涯海角人
  1954年的一个秋日,贵州农学院的校园里踱着赵天衡和赵素瑶兄妹俩。
  “我一定要去农村,那里一定有好多课题在等着我们……”赵天衡说。
  “可是,你就忍心丢下我和妈妈?”妹妹眼含泪花地央求哥哥。
  两天后,赵天衡背着书包行李,拎着一个脸盆,踏上了开往铜仁的班车。
  在铜仁,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因为在他到来之前,这里还没有一个专业农业工作者。
  1962年仲夏,赵天衡来到设在许家坝区的县良种场,心里十分高兴。这个解放后贵州农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岗位。
  他知道,培育一个作物品种,没有七八年时间是不行的。
  翌年,赵天衡便与当地一位农村姑娘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正式在那片穷得让人流泪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深山里不屈的身影
  当时上面有规定,县级良种场只能搞良种引进、繁殖、推广,不能自育良种。但赵天衡清楚地看到:外地引进良种因地理环境的变化,气候、土壤、日照等条件的差异,在本地种植不能显示其优势。怎么办?使命感和良知驱使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育种。
  两年后,赵天衡初步获得了10多粒种子。经过8年的风风雨雨,一个抗病早熟、适应性强的“思麦早”诞生了。当年,铜仁地区试种了3500亩。扬花灌浆的时候,其他麦苗害了一场传染性锈病,减了产;而“思麦早”却喜获丰收,亩产达到247.5公斤。在全省试验示范,也一样早熟、丰产、高抗。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批准在全省推广。
  痴心不改老而弥坚
  1992年5月,65岁的赵天衡告别心爱的工作岗位,光荣退休了。老伴及子女们松了一口气,认为现在该安享晚年,不再劳累奔波了。
  谁知,第二天一早赵天衡就出去了,直到中午才气喘吁吁地走回来。老伴问他去了哪里?他说:“以前离开许家坝时,我答应乡亲们再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出去找一块实验地”。
  经过几年的精心选育,在80多个株系1.5万多株小麦中选优淘劣出3个性状稳定、超长穗型小麦新品系。接下来是扩大繁殖。此时,赵天衡已70岁,支气管炎越来越重,到了收割时节,身上的毛病逐渐多了起来,寝不安、食无味,他感觉身体大不如往年。于是,决定提前去许家坝收割麦种。
  回铜仁后,经检查,他被诊断为晚期肝癌。
  不久,赵天衡离开铜仁前往贵阳治病。在班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交代最后一件事,吩咐在科技情报所工作的大女儿惠然去罗家湾租一块地,等他一回来就马上播种。
  1997年10月3日19时15分,赵天衡带着遗憾离开了亲人和他一生热爱的事业。
  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这块红色土地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赵天衡,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贫瘠的土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