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政要、巨贾、明星、名媛莫不有传,其实传记本身也值得研究——拓荒之作《传记通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7
第12版(文化)
专栏:坐拥书城

  政要、巨贾、明星、名媛莫不有传,其实传记本身也值得研究——
  拓荒之作《传记通论》
  臧恩钰
  近些年,在书店、书市、书摊徜徉时都会发现,举凡革命领袖、总统要人,以至名媛名妃的传记,林林总总,应有尽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界名人无不有传。虽然这种现象在我国是十年“文化浩劫”结束以后才出现,但在世界上传记从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这些传记的写作,材料准确可信并写出传主个性者有之,部分真实而辅以文学笔法者有之,对历史真人大加演义者有之……可谓五花八门,各行其是。那么,传记要不要真实可信?怎么才算真实可信?
  与传记出版的盛况相比,传记研究的系统论著在国内外的图书馆里却寥若晨星。在西方,除了安德烈·莫洛亚的《传记文学面面观》等屈指可数的几部之外,连类似的书也难以找到。在我国,早在“五四”前后,梁启超、胡适等倡导过传记写作,并身体力行,但在理论上还比较零散。“五四”以来,虽经郁达夫、许寿裳、杨振声、朱东润先生等再次倡导,同样没有产生系统的传记理论。
  近年来,朱文华的专著《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有写作传记作品的实践,出版过《胡适评传》、《郑振铎评传》、《陈独秀评传》,以及《鲁迅、胡适、郭沫若连环比较评传》等。作者有充分的阅读准备,曾浏览和研读了古今中外上千部(篇)传记作品。
  纵观《传记通论》,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传记理论方面,着重探索传记的特质、分类、要素、功用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二是传记发展史方面,分别描述了西方和中国传记发展概况,以及传记理论演变的轨迹;三是传记写作方面,针对中外传记写作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诸如准备工作、原则方法、谋篇布局、语言文字技巧、体例和细节处理等等,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归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提出:“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应当也只能归入史学范畴,因此,传记作品的写作要贯彻历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事实与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不能受文学的诱惑而作任何虚构、想象和夸张等等。否则,文学侵蚀史学,科学意义上的传记作品必将消亡。”他认为坚持了这一点,便是坚持了传记发展的根本方向。
  作者的传记写作正是严肃地躬行自身的原则主张,每一判断均以可靠的文献材料为依据,“言必有据”,决不虚构、编造。作者的研究方向是近现代思想史,他的传记写作采用“评论”式,有传有评,便于阐述个人对传主的研究心得,提出某些独到的意见和观点。作者之所以写传记,是对传主所涉及的学术文化课题进行“追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