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劳动力转移如何突破——农村经济发展述评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8
第2版(经济)
专栏:

  劳动力转移如何突破
  ——农村经济发展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张毅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不断扩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加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日益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而引起各界的关注。
  1978年至1993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从3298万人增加到13060万人,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8.2%上升到19.4%。有资料显示,浙江省目前只有44%的农民务农,56%的农民已从事二、三产业。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的统计,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年均收入达4600多元,比全国农村人均总收入水平大约高出50%。
  艰难跋涉
  讲农村劳动力转移,讲乡镇企业发展,江苏省锡山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今年春天,记者在那里采访时了解到,一些企业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裁减员工,乡镇企业职工也遇到了“下岗”问题。锡山况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形就不难想象了。1997年,由于企业亏损、倒闭、订单减少以及技术改造等因素,全国的乡镇企业共削减劳动力400万人。
  农民进城的道路也不平坦。这首先来自宏观经济收缩的干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经营性困难,等等,使城市面临着棘手的就业难题。一些城市对农民进城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政策。其次是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与城市各行业对雇员文化水平要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日渐明显。据统计,我国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比重高达88.3%。1997年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2%,小学程度占2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4%,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当年转移总人数的26.4%。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示意图上,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后一路上扬的曲线到了近两年,变得步履蹒跚,但仍显上升势头。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0多个县、6万多农户、约15万个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4%,与此同时,从非农产业返回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0.6%,增减相抵,1997年净转移劳动力占总数的5.8%,比1996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
  寻求突破
  我们必须改变9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面貌,然而,在劳动力转移途中我们却遇到了诸多“瓶颈”。怎么办?只能寻求突破。
  目前,转移农村劳动力主要依靠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关键在于疏通既有的转移渠道。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以及户办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中较为活跃的细胞,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有关分析,尽管近一段时间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在今后几年,乡镇企业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仍可吸纳25万人就业。乡镇企业界当前的呼声是,政府部门少一点吃拿卡要,多一点理解和支持;金融部门少一点偏见,多一点实事求是的贷款。这都是保障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最起码的要求。当然,打铁先要自身强,乡镇企业也有产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更新等一大堆事情要做。
  小城镇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在理论界已经喊了10多年。但直到把它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必要的增长速度直接联系起来,各地政府才表示出更大的关心。有资料显示,199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比例大致相当。其中,转移到县城和建制镇的比重为33%。据了解,在新一轮农村建房热中,倾向于进镇建房的农民会越来越多。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尚不足30%,与45%的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甚大,而农民进镇的热情将缩短这种差距。如果政府放宽政策,因势利导,对农民走向集中,实现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将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尽管农村向大中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关于“民工潮”、“盲流”的争论从未间断过。四川、重庆一带的许多城市依山而建,道路起伏、坡度较大,给行人造成诸多不便。于是,掮着一条扁担两根挑绳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来到城市,肩负起了挑夫的使命。挑夫的生意红红火火,在重庆,腿脚勤快的月收入可达1000元,而仅重庆市的“棒棒军”就达20万人!在欠发达的中部农村,有哪个聪明的脑袋能想出比这更简单有效的脱贫项目来?!劳动力的自然流动反映了内在的经济规律。要更好地解决城市所面临的人口压力问题,还是应该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强化城市功能上多花些功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