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新诗:世纪之交的沉思——全国诗歌座谈会(张家港诗会)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18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每期话题

  新诗:世纪之交的沉思
  ——全国诗歌座谈会(张家港诗会)述评
  张同吾
  蒹葭苍苍,秋水茫茫,锦绣江南别有一番秋光诗境。1998年11月12日至16日,来自祖国各地的一百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汇聚于江苏张家港,在这片经济腾飞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在这座梦幻般生长出琼楼玉宇的新兴城市,举行了全国诗歌座谈会。也许无法否认,随着文化疆域的不断开拓,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的日趋多样化,诗歌失去了在文学殿堂的中心位置。然而,我们同样无法否认,诗永远是人类文化的精粹,永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象征,永远是时代精神的火炬,何况中国是诗的国度,理应出现诗的再度辉煌,何况我们正置身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诗人理应更充分地发挥诗的功能,满怀激情以绚丽的色彩描绘壮阔的时代画卷。出于这种认知和责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江苏省委宣传部选择世纪之交联合主办了这次大型诗歌学术会议。
  从本质意义来理解,诗是情感的艺术凝聚,是心灵之花的绽放,它既需要生活沃土的培植,又需要美妙情思的熏染与感召。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和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共同以诗家风采拉开了这次诗会的帷幕。他们诗意盎然的讲话,阐释了诗会宗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弘扬“五四”以来直至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新诗面向时代、面向生活、面向人民的优良传统,促进新诗的繁荣与发展。这足以让与会的诗人们在诗意融融之中,引发关于我国新诗发展的世纪之思。
  几天的讨论是严肃认真的学术对话,也是生动活泼的艺术交流,诗人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感受,回顾了我国新诗发展峥嵘曲折的历程,肯定成就指陈不足,总结艺术经验,展望光辉前景。对于种种创作现象的看法乃至对于当前新诗的创作态势,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作出评估,在见仁见智的看法中,透露出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学术现象,它以聚光的方式构成了我国当前诗坛的缩影。其中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有感于诗歌疏离读者的现象,有感于内容细琐、情思苍白、故弄玄虚的现象,因而更加强调诗的社会功能和群众性,倡导诗人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同时在创作中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诗虽然是富有强烈主观色彩和情感化的语言艺术,却不能排除理性,在捕捉灵感和营造意象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也包容着诗人的哲学观和艺术观,从而影响着他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决定着一首诗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另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有感于诗思平庸艺术粗糙而流于概念化、口号式的现象,更加强调诗作为精英文化的品格和诗独有的审美特征。诗既然是意绪化的语言艺术,它便是内在有序而形似无序的意象组合,它不该是对生活的感观描述和对类型化认知的解说,因此,诗只能是一种“私语方式”的“个人化写作”。我认为,面向生活和深入生活是无可置疑的,重要的是我们应不断深化对生活的理解,不是从表层去拾取生活的碎片,也不是浅白空泛地去赞美生活,而应以哲人般的慧眼,发现潜藏于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富有时代特征的物象、景象和心象。尊重诗的精英文化的品格和它的审美特征,同样是无可置疑的,我们也要重视诗的美学意义,不是任何真实的都是美丽的,不是任何一种心灵的流光掠影都具有审美意义,当私语只能独听而不能拨动读者心弦的时候,诗也就黯然失色了。诗人应重视崭新的审美发现,并以具体而不泥实、空灵而不飘玄的抒情方式加以表现,从而共同绘制伟大时代的绚丽画卷,唯此方能显现新诗的生命力。
  事实证明我国新诗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在“科学”和“民主”的时代洪流中诞生,在东西方文化相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当二十世纪的曙光刚刚吐露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新诗的先驱们,便从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的最新信息中捕捉美妙的灵感,以绚丽多彩的笔致描绘了崭新时代的风貌和它的本质特征。嗣后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断涌现优秀的诗人,从冰心、闻一多、臧克家、艾青、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田间、何其芳到贺敬之、郭小川、李季、闻捷、蔡其矫、邹荻帆、张志民、李瑛、公刘、牛汉、绿原、曾卓、郑敏以及当前许多才华纵横的中青年诗人们,他们以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创作出独具风采的优秀诗篇,从而共同绘制了这个世纪中华民族的心灵史。我们的庄严职责,是站在当今时代的峰峦上,总结新诗的艺术经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能够震撼灵魂的优秀作品。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以来新诗的创作道路的时候,不能不怀着激动的心情重温一段峥嵘岁月。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冲破思想禁锢和闭关锁国的局面,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每一位诗人都会从深刻的历史变革和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在这个伟大时代,新诗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一,一大批老诗人们焕发了艺术青春,创作出许多思想深邃笔致圆融的优秀诗篇;老中青三代诗人,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了崭新时代我国人民的心理特质和精神风貌。其二,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辐照诗歌创作的广阔道路。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的忧患意识和参与精神,以生活亲历者的血肉之躯,感受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不仅绘制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图像,而且让诗的触角向历史和文化的纵深延展,让人们从文化源流和历史功过中去思考历史规律和人类命运。其三,诗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日渐开阔,诗的题材空前广阔。其四,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并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创作格局。当然,当前诗歌创作还有诸多尚未尽如人意之处,只能通过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逐渐认识,逐渐矫正。我国新诗从发轫至今不足百年,尚未形成稳定的艺术法则和成熟的美学规范,需要长期的孕育和反复的磨砺,方能形成崭新而完整的中华民族的新诗美学体系。为了提高诗歌质量和促进诗歌繁荣,诗人和理论家们,都必须深化理解并且能够在艺术实践中正确把握诗与时代的关系、诗与人民的关系、诗与生活的关系、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进行艺术探索与尊重艺术规律的关系、提高诗人素质与繁荣诗歌的关系。这既是宏大的理论课题,又是精微的实践课题,谁以有血有肉的作品做出生动的回答,谁便有可能成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诗人。
  就诗的文本和诗的内部规律而言,至为重要的是如何把握继承与借鉴的关系,这在新诗发展过程中一直为人们所重视,然而又一直缺乏精当的理论阐释和准确的艺术把握。所谓继承,主要是指继承我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吸取其宝贵的文化营养和艺术营养,也是指继承“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吸取其思想精华和艺术精华。古典诗词经历世代的锤炼和时光的汰选,已成为我国文化的精粹,它以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深邃的哲理形成了稳定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像汉字汉语这样以形神合一的魅力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蕴和美学内涵。我们的前人正是在这种稳定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规范中,表现热烈的爱国情愫、崇高的人格精神、诚挚的道德操守和忠贞的爱情观念,以其神奇的潜在力量雕塑着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因此阅读和吟诵诗词,已成为世代中国人自觉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这是作为诗的国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汉语的文化脉命和精神风韵,都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传统的诗歌语言,也像先秦的青铜、盛唐的书法、宋代的彩雕和明清的绘画一样,都以其文化精髓规范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李白奔腾倾泻的黄河、陶渊明疏淡清雅的菊花、张若虚永恒迷人的明月,都是作为一种文化性格的象征,长存在我们的心中,陶冶着我们的性灵。时间和空间、暂时和永恒、有限和无限、无形和有形、具体和抽象都在语言中浸润,在语言中包容。新诗的局限,曾使我们仅仅把语言视为情感的载体和灵魂的外壳,殊不知语言是文化的江河,靠它的流动和浇灌,诗人心灵的原野上才会花红草绿水碧山青;语言是生命之光,靠它的辐照,诗人才会风情万种。因此,进入语言和重铸语言,是新诗继承传统的开阔而又漫长的通道。历史把一个庄严而又凝重的使命留给今天和未来,让我们以知性的升华和艺术的锤炼,既完成对缺憾的补偿,又进行对新诗的丰富和拓展。当然,文化是发展的,语言也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师古不化刻板摹拟,而应取其文化内蕴,熔冶崭新的精神风骨。借鉴更不是唯洋是崇,拾人牙慧,而应从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和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从而建构我国新诗的辉煌殿堂。
  我们站立在诞生过张若虚、范仲淹、秦观、吴承恩、归有光、董其昌、顾炎武、郑板桥和柳亚子的土地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何止让人情也悠悠意也陶然,每一位富有艺术良知和时代责任感的诗人,此时此刻都会浮想联翩诗绪升腾,誓为建构宏伟的诗学殿堂作出奉献。然而愿望往往是美丽的,而实践却何等艰辛,我们必须正视时代对诗人的汰选是严峻而无情的。时代在发展,诗歌美学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一切富有艺术敏感的诗人,都该意识到让自己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判断和抒情方式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融合,方能摆脱平庸,摆脱浮泛,摆脱类型化和概念化。诗歌永远不是教义的浓缩,而是时代之光富有个性的折射,诗人和诗永远以鲜明个性方式存在,恰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一种指定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意味着强颜欢笑而已,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看来,艺术辩证法同自然辩证法在哲人的心中汇融,能给予我们多少深层的启迪啊!
  现在我们正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望峥嵘岁月世纪风云,迎接新世纪霞光璀璨的黎明。伟大的时代和丰富的生活为诗人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疆域,任其纵横驰骋和发展个性,人民期待着出现更多更好的诗篇,期待着产生气势磅礴思想厚重的诗篇,期待着产生感人肺腑抚慰灵魂的诗篇,期待着伟大诗人的诞生,从而谱写出中华民族恢宏的英雄交响诗。让我们以优异的实绩回答时代的选择和新世纪的召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