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台湾同行话交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1
第4版(要闻)
专栏:宝岛行(1)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与台湾同行话交流
  人民日报赴台访问团
  人民日报访问团访台期间,正值汪辜达成四点共识,海峡两岸关系春意初见。我们在台湾拜访了几家有影响的媒体,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接待。总的感觉,台湾媒体对辜振甫先生参访大陆后两岸关系的改善反应积极,发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作用。
  作为这次邀请我们的东道主,台湾“中央通讯社”是我们参访的首家媒体。我们一大早从北京出发,经过香港转机,当天踏上祖国宝岛台湾。
  一下飞机,我们就受到了台湾同仁的热烈欢迎。在机场办手续很顺利。到“中央通讯社”后,我们首先参观了他们的新闻眼电子版。这个电子版上的各类消息以“快”著称。特别是网上的今日即时新闻和简明即时新闻,都非常讲究时效性,随采随发,每5分钟屏幕上就自动更换一次。
  “中央社”每天都要播发大量的消息和图片,以自采为主,新闻从业人员工作很辛苦。他们说,现在新闻竞争很厉害,通讯社要保证重要消息不漏,非得卖劲不可。我们访问团到达台北不到1小时,消息和图片就已经发出,第二天香港和东南亚国家一些中文媒介就刊登了我们访问台湾的消息和图片。
  “中央社”举行晚宴为我们接风,通讯社主要负责人和大陆采访部成员全部参加。大家团团围坐一张大桌共叙同胞之情,同诉同业甘苦,其情融融,其境难忘。“中央通讯社”社长汪万里先生是在重庆出生的,他科班出身,从事新闻20多年,业务精通,豪爽健谈,喝酒更是海量。在台北时无论到哪家媒体访问,他都陪同参加,并频频为我们敬酒,一片真情令我们感动。
  到机场迎接我们的台湾“中央社”副总编辑黄济民先生,河南舞阳人,他离开大陆半个世纪,在台湾做过大学教师,还曾在美国、德国当过记者,是喝过“洋墨水”的,但言谈话语,仍是乡音未改。在10天的访问里,他全程陪同,从台北到高雄,一路对我们照顾周到,还不时同我们交流一些乡间的幽默。临别,他还同我们约定,下次在大陆见面。
  张珑小姐是“中央社”大陆采访部的组长,人活泼,也很敬业。她除了跑前跑后为我们安排活动,还不忘记发稿。她原籍北京,曾多次到大陆采访,她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获得更多关于大陆的准确资讯,让台湾民众更多地了解大陆。
  “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台湾开放报禁以后,各方面压力都很大。我们访问该报时,总编辑和写社论的主笔都参加了。社长黄辉珍很年轻,他称我们访问团的团长周瑞金为“老师”,说是在80年代初就曾在大陆拜读过周先生关于提高评论员素养的文章。大家在一起探讨社论的写作,探讨党报的经营。尽管两报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不同,但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却有很多共同的语言。
  我们访问联合报时,报社大楼正在装修。副董事长刘昌平先生为不能在会客室接待我们,一个劲儿地表示歉意,他不顾年事已高,同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从联合报“正派办报”的办报方针,到与大陆媒体的合作和交流,不乏精辟之见。社长张作锦先生当天因事未能见面,第二天单独约见我们团长,交谈客观正派看待两岸问题,推进新闻交流与合作。
  中国时报曾在5年前接待过人民日报访问团,老朋友见面格外热情。我们造访的那天,中时报系负责人几乎是全部出动与我们座谈,交流办报、办地方新闻版、开拓广告、服务读者等方面的经验。我们还参观了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的夜班编辑工作情况,特别是他们的资料库,那一排排书柜中剪贴的大陆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剪报,令我们赞叹称绝。
  媒体在两岸交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一篇报道可以影响一片人。对汪辜在大陆见面,台湾联合和中时两大报系连续10天,每天两三个版面大幅报道。中国时报由余纪忠董事长亲自主持主笔会议,讨论重点稿件和言论。年近九十的余老先生,依然思维敏捷,关注编务,每天晚上9时到编辑部修改审定社论,其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我们欣喜地看到,台湾一些有责任心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在思考,媒体怎样才能为改善而不是恶化两岸关系发挥作用。中国时报社长黄肇松说,总的感觉是台湾对大陆的报道太偏政治性,经常在突发事件报道上过于偏激和政治化,误导台湾舆论。他建议双方应该注意跳脱传统的报道框架,寻找新产生的新闻报道领域。比如两岸经济合作,媒体交流等。两岸媒体应该多反映一些对方主流的东西。
  联合报副董事长刘昌平也谈到,派驻大陆记者的素质也很重要,要多开一些沟通渠道,两岸的媒体在这方面要走在前面。媒体能够顺利交流,对其它各方面交流可以产生正面效应。我们深深感到,在和平统一的路上,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肩上的担子都很重,都应该做一只让江水常暖、春色常绿的“春江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