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寄希望于青年——记胡锦涛与胡志明科技大学学生座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1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寄希望于青年
  ——记胡锦涛与胡志明科技大学学生座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明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魏赤娅
  本报记者 杨汝生
  对胡志明市科技大学的1万多名师生来说,12月19日是个很有意义的日子,一位友好邻国的领导人前来学校参观,并与师生举行内容丰富的座谈。
  上午11时,胡锦涛一行来到这所有名的理工科大学,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学校大门口悬挂着“热烈欢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红色横幅,师生们手持中越两国国旗站在烈日下夹道欢迎中国客人。胡锦涛在胡志明市外办主任武鹤篷、越南驻中国大使裴鸿福和校长潘氏鲜的陪同下,参观了大学工业保养中心和电算化研究中心,然后前往学校的一个小礼堂与学生座谈。
  途中,胡锦涛走近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女青年。胡锦涛在询问了她学习的专业和学制后又问:“你毕业后希望做什么?”那女生腼腆地一笑,说道:“我毕业后想去中国。”胡锦涛笑着对她说:“中国欢迎你。”走着走着,胡锦涛发现人群中有一位拄双拐的男青年,便径直朝他走去。胡锦涛祝贺他考上大学,并亲切地对他说:“你很不简单,有自强不息精神,相信你一定会成功,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在座谈会上,胡锦涛首先向胡志明大学师生转达中国大学师生的亲切问候。接着,他就青年成长和未来发表简短讲话。他说,“美好的未来要靠青年去创造,未来终究是属于青年的”。他强调“青年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成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话音刚落,大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提问了。燃化系一位男学生首先站起来提问,他想知道中国政府对大学生提供什么资助,胡锦涛就此介绍了中国目前在这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回答完他的问题后,胡锦涛风趣地说:“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则,现在是否应由女生提问了?”会场立即响起一阵笑声。此时,一位身穿白色裙装的女学生说,她是学建筑的,她问中国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不难。胡锦涛说,她学的专业很好,是培养工程师和艺术家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若干年后,希望能看见她设计的建筑物。胡锦涛向她介绍了中国在大学生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他说,过去的统包统分办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办法,不仅使毕业生能找到施展才华的理想地方,也能使用人单位找到所需人才。国家还实行调控的办法,帮助那些找不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找到工作。
  “您当过共青团的负责人,我想知道共青团在学校应发挥什么作用?”坐在最后排的另一名女生站起来提问。会议主持人让她通报是哪个系的,她答是信息工程系的,胡锦涛诙谐地说:“怪不得你的信息这样灵通。”会场上又是一片笑声。胡锦涛说,他确实做过共青团工作,不仅在大学里做过,还当过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和第一书记。他说,在学生期间担任些社会工作会使人受益匪浅。他说:“我花的这些时间是值得的。不仅锻炼了我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且使我懂得了应当怎样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自己的国家。”他说,共青团组织应团结引导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革命信念;应团结引导广大青年发奋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为将来服务祖国和人民作好准备;还应组织广大团员和青年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使他们不仅了解历史,还要了解现在和未来,既要了解本国,也要了解世界。胡锦涛的这番话,给越南青年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知不觉,预定一个小时的座谈会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会场内气氛十分热烈,笑声不绝于耳。胡锦涛希望中越两国青年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历史,继承和发扬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培育的传统友谊,把两国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带入21世纪。(本报胡志明市12月1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