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工人没歌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3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说长道短

  有感于“工人没歌唱”
  胡成宏
  “五一”前夕,太原市一家单位拟组织一场职工歌咏大会。主办者打算按照时代顺序演唱一组不同时代反映工人群众的歌曲。但在如今浩瀚的“歌海”之中,“哥”呀“妹”呀“情”呀“爱”呀的歌曲比比皆是,却找不出一首能和工人“老大哥”贴近,且叫得响的作品。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以前,工人不仅有歌唱,而且数量多,质量优,信手就可以拈来几首。比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歌”为心声。一首好的歌曲不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还能起到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统一思想、引起共鸣的积极作用。遥想当年,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曾打动多少人的心,叫多少工人引以为自豪!
  按理说90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歌曲创作最多的时期,但反映工人题材的歌曲却难觅踪影,是不是现在的工人不值得歌颂和赞美了?事实并非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人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工人阶级为经济建设、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数事实证明,工人阶级是伟大的,是一个无愧于时代的英雄群体!
  这些年来,出现“工人没歌唱”的原因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不够,没有去用心观察、体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词曲作家是在以走红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赚钱为前提,什么时髦就写什么,什么曲走俏就谱什么曲,顾不上“工人没歌唱”。其实,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忽视工人阶级的同时,也正失去了工人这只庞大的消费队伍和相关的消费市场。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步入攻坚阶段。工人是国企改革的主体,工人的士气、斗志和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成败。如今,工人却连一首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歌都没有,这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