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从帝王书阁到寻常案头——《四库全书》电子版走向大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3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行业写真

  从帝王书阁到寻常案头
  ——《四库全书》电子版走向大众
  本报记者 王斌来
  《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资格最老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四库全书》修于清乾隆年间,历时10年,收书3492种、79300余卷、约8亿字,荟萃了我国乾隆以前有史以来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经典论著。全书编成,动员了3800多名文人用工整的正楷誊缮了7部,连同底本共8部。由于近代中国历经战乱,现仅存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3套和文澜阁残本。
  《四库全书》问世以来的200多年里,起初是靠手抄本流传。辛亥革命后,文津阁本开始对公众开放。到1935年,陆续有部分影印本问世。进入80年代,才有全套影印本出版。但是,一套《四库全书》影印本多达1500余册、重2500公斤,价位高,印数少。在图书馆里,《四库全书》多为镇馆之宝,借阅手续繁,限制多,普通读者难得一阅。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对于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储存和守护,更需要古为今用。1997年,经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批准,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发《四库全书》,合作出版《四库全书》电子版。
  据《四库全书》北京工程中心技术总监张轴材先生介绍,《四库全书》电子化工程浩大,对中文信息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开发的新课题。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逾百名技术人员、编辑,进行了两年的深入研究与设计,《四库全书》(电子版)分为原文及标题检索版(简称标题版)和原文及全文检索版(简称全文版)。标题版将《四库全书》影印页扫描下来,然后用电脑和人工对电子复印件进行去污、切边、端正、分页、压缩等一系列处理,连同浏览打印、联机字典和检索软件一起包装,含200多万页图像,分别存放在160余张光盘上。全文版除支持标题版的所有功能外,还将数亿汉字的图形转化成标准的编码汉字,储存在10余张光盘上。今年8月,标题版已经问世,全文版于年底出版,到2000年出齐。
  与以往任何版本相比,《四库全书》(电子版)不仅轻巧实用,有利于保存、阅读、携带,而且具有强大检索机制的支持。由于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篇章与篇章、篇章与作者、朝代、地域间无形中联上了电子的经络,从而使复杂的检索变成了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使读者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非顺序阅读,大大方便了学者、专业人员的研究和普通读者的查阅。《四库全书》(电子版)名誉顾问、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称之为“方寸融今古,芥子纳须弥。”
  《四库全书》(电子版)首次依托先进技术对庞大的古籍群体实现全文检索,初步改变了大批古籍无索引可用的现状,大大节省了查检资料的时间,对学术研究向深度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四库全书》(电子版)本身就具备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条件,如此大容量的信息进入网络,不仅规模空前,而且为国际学术界和文化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出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国还有大量的珍贵古籍可以进行电子化处理,以便普及使用,这将使古籍整理摆脱手工操作方式,极大地推进中文信息的电子化进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