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大陈镇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4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陈镇的变迁
  郭培华
  昔日靠鸡蛋换食盐,今朝日产衬衫40万件;当年住土屋、烧土灶,如今80%的农民建造了新舍、20%农民搬进了三层小楼;昔日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今天没有电视机的农户已数不出几家……
  这就是曾经闻名全国的“高产穷乡”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如今她摇身一变成为富裕的工业乡镇。
  20年前,大陈镇一批被全国各省地邀去担任农技师的种田能手,在走南闯北之时,敏锐地捕捉到致富信息,回乡来率先开始兴办工业。他们从缝破麻袋起步,逐步搞起服装加工和生产,不出10年,村村都办起了服装厂,大陈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服装之乡。1977年,全镇人均收入不足百元,1987年达到870元,尔后10年,义乌县为了促进大陈镇经济的发展,从管理体制、财税、金融等八个方面给予放权,确定大陈镇为全县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大陈镇在镇里开辟了工业小区。他们对进区企业的地段安排,不分所有制性质,凡是税收高、对国家集体贡献多的优先录进。到1994年末,工业小区企业已达240多家,出现了一批日产衬衫能力超万件的企业。全镇服装企业日产衬衫最高达40万件,成为与大连、石狮、虎门齐名的我国四大服装基地之一。1997年,工业产值实现16.89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600多元,农民人均收入568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