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春来江水绿如蓝——一九九八年中国科技发展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4
第11版(科技)
专栏: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一九九八年中国科技发展回顾
  柯弁
  阳春三月,新一届政府一句“科教兴国”的郑重宣召,唤起科技界多少雄心。“玉门关前,春风重度,新世纪提前跨入”,这出自一位老科学家的质朴词句,勾画出的却是一幅奇美的前景。
  尽管从国家范围看,科技的总体投入尚不能满足需求,但政府将它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力度之大仍出人意料。在6月召开的香山会议上,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说过去科技界一直是在为投入而奔走呼号的话,那么现在,他们最紧迫的任务便是怎样早出成果,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于科技部和中科院来说,这种压力显得尤为明显。
  基础研究需要政府的支持,风险投资的筹集则是企业研究开发的题中之义。同样是在3月份的“两会”上,政协的第一号提案便涉及风险投资。政府显然已把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金融、法律、舆论环境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11月,北京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正式建立。尽管资金总量有限,但企业化的运行机制和严格的监理制度,杜绝了“崽卖爷田心不痛”的低投资回报,堵死了用高科技风险投资介入房地产开发的歪门邪道。10月27日,白头发的麦戈文在钓鱼台国宾馆说,他准备在这里度过他的第二个蜜月。不过度蜜月的新人并非麦戈文夫妇,而是中国的科学技术部和麦戈文领导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后者计划在今后7年里投入10亿美元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资助350家公司,提供40万个就业机会。国际资本如此大规模地进入中国风险投资领域,为规范化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香港永新高科技投资公司在清华大学等高校注资转化高科技成果,这种过渡性的风险投资方式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回报。“宽带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的产业化成功,在信息高速路亟须提速的今天,利用大量闲置的有线电视网资源,为因特网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一条顺畅的下行通道。
  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党中央对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高度重视。在8月份启动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教育部的“211工程”,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的技术创新工程一起,搭建起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框架,将一本本论著上的纸上谈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它对下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毫不亚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
  尽管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经济,但有识之士仍然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不能忽视对基础产业的建设和改造。今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以严酷的事实为这一论点做了最好的注脚。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利设施建设、天然林保护措施接连出台,可持续发展由空泛的概念转化成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主题。从黄河断流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到淮河治污、太湖治污和北京市的环境紧急整治,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环保工程将毋庸置疑地成为下世纪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而“超级杂交稻”研究工程的启动,铁路的进一步提速,洁净煤燃烧技术的研究,国产20万千瓦汽轮机组的改造,电动汽车的逐步产业化,这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给所谓“夕阳工业”带来了无限生机。
  基于这些变化,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在其“国际科技竞争力报告”中,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从1997年的第二十四位提升到今年的第十三位。中国的科技论文总数和进入SCI论文索引数第一次进入了世界前十名。科技部朱丽兰部长对此的评价是,虽然这只是反映了一个侧面,但它确实也体现了中国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今年8月,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运用他们的新方法,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速度将有所加快。上海新黄浦集团的财力支持,更为这些基因专利在医学和制药领域的广泛应用预先铺设了道路。几乎在同时,中科院的科学家们进入了大熊猫克隆这一生物技术的前沿,如果进展顺利,这一成就完全可以和“多利羊”的诞生相媲美——后者今年4月产下了第一只羊羔,这将为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又一种有效的手段。事实上,中科院植物所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类似的成就,他们利用克隆技术,今年已在香山培育出50万株珍稀花卉,并在广东建立了大型花卉培育基地。在湖南,湘雅医学院在国内第一次完整克隆出疾病基因,它的巨大价值,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所体现。
  科技产业方面,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国产GSM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制造的兴起。“巨(龙)、大(唐)、中(兴)、华(为)”4家企业的快速抢滩,在国内移动通信市场上收复了大片失地。而中国公众信息骨干网CHINANET于今年2月的第二次扩容,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联成了一个整体。到目前为止,上网者已经达到170万之众,对于急需获取信息、接受继续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广大劳动者来说,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现实的经济效益。
  当1998年走近尾声的时候,又一位炎黄子孙、美籍物理学家崔琦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欣喜之余,中国内地的科学家很难说清楚自己的感受。《科技日报》为此专门开设了一个专栏,探讨通向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的道路。尽管科学家们理智地指出,获取诺贝尔奖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它毕竟是每一位科学家最辉煌的梦。
  让我们在期待中迎接来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