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崔琦谈治学为人之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1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崔琦谈治学为人之道
  新华社驻瑞典记者 吴平 本报驻瑞典记者 章念生
  崔琦,一位喝黄河水长大的美籍物理学家,并未因为戴上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而有任何改变,他仍然还是他,一个谦和而执著的学者。
  12月12日,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年近花甲的崔教授与中国留学生学者举行座谈,随后又接受了记者的联合采访。
  身材颀长的崔教授,走进使馆大厅,习惯性地往观众席上走,似乎忘了自己是座谈会的主角。主讲时,他只字不谈使他成名的学术著作与科研成果,而是说自己在美国教书多年,对美国的学校知道一些,如在座的学生学者愿了解这方面情况,他可提供帮助。在主持人的要求下,崔教授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在量子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当有学生请他说说成功之道时,崔教授才进入角色,打开了话匣子,谈他的学生,谈搞物理研究的甘苦,还谈治学为人的道理。
  崔琦认为,“获得成功,要有一定的运气和时机,但勤奋是基础。”他介绍说,他每年都要带二三十个研究生,他们都很刻苦,往往把别人花在舞会上的时间花在了实验室,周末不休息,一天工作10至12小时是常有的事。
  一般人看来,学物理非常枯燥,不容易出成果,与学法律与商业的人相比,也挣不到大钱。但崔教授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搞物理研究只要投入,就会趣味盎然,每当有新的发现,哪怕是很微小的发现,也会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崔琦还说,要想成功,千万不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常常鼓励学生们往前看,相信自己从事的是对人类有用的事业。”他说,“如果只为一日三餐,并不需要去做研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便可达到目的。做学问可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能对别人有用。”
  崔琦指出,在相信自己的同时,还要相信别人。只有向别人敞开你的胸怀,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帮助。做到这一点对于远离故土到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要承受比别人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与周围的人接近,很容易陷入孤立。
  崔琦谈到他的那些来自中国名牌大学的一流学生时说,“他们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我告诉他们,做学问可不是做作业,那只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他打了一个比喻,就像在旷野或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有开创性的探索精神。
  崔琦教授1939年出生在中国的河南省,50年代移居香港,后又移居美国,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座谈会结束后,他对记者谈到了中国文化背景对他的影响。他说,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比如中文,就应该很好地掌握它。他说懂得的语言越多,可以表达的东西就越多,这对开拓思路大有裨益。
  崔琦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和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他们中除李远哲获得的是化学奖外,都是物理学奖得主。其实,李远哲从事的也是物理化学研究。为什么华人与物理学奖这么有缘分呢?对此,崔琦教授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华人首先获得的是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在50年代获奖促使了一大批中国学子投身于物理学事业,他本人就是以他们为楷模,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的。
  崔琦喜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格言,而今年获诺贝尔奖,却是多年心血耕耘换得的大丰收,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这一收获,崔教授淡淡地一笑并不直接作答,他说他将与往常一样,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他的书,埋头于物理学研究,因为那是一个令他感到其乐无穷的世界。
  (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