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京剧新星在这里升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6
第8版(副刊)
专栏:

  京剧新星在这里升起
  王佩孚
  12月13日,北京的长安大戏院鲜花簇簇,掌声雷动,近千名观众为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欢呼喝彩,这是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98学习汇报演出最后一台节目的热烈场面。九出精粹的折子戏使观众如醉如痴,每一折演完,演员都要频频谢幕。几十位当今优秀青年演员团结合作,携手献艺,群英荟萃,流派纷呈,很多观众为能“大饱眼福”而激动不已。汇报演出已整整进行了一个月,这为首都寒冷的冬季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京剧热。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受中宣部和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是在1996年10月正式开办的。首届二十六名学生,第二届二十二名学生,王蓉蓉、江其虎、耿巧云、李宏图、史敏、李军、杨赤、张克、赵秀君、于魁智、张火丁、胡璇、李洁、李胜素、孟广禄、张萍等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西等地。研究生班几乎集聚了全国目前最优秀的一批京剧新秀,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三年的研习深造,这是党中央为了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和培养跨世纪的京剧人才所采取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是现代戏曲史上一大创举。这四十八名学员,大都是各院团的领衔主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名副其实的跨世纪希望之星,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能冷静地面对鲜花和掌声,深感自身的不足,迫切地需要有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研究生班的开办,使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
  研究生班的一部分学员虽然艺术上已有了相当的成绩,但他们的文化和理论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研究生班的课表排得满满的,连晚上都要上课,但同学们没有人叫苦叫累。程派青衣李海燕,一天的课上下来已是筋疲力尽,回到家里还要照顾一男一女两个双胞胎的孩子,孩子睡下后,再复习功课,背外语单词,就是这样,李海燕也没有耽误学习。有不少同学双休日还要参加团里的演出。在集中教学阶段,很多人一两个月没歇过一天。在这次汇报演出排练时,严庆谷、奚中路、杨赤、石晓亮、耿巧云等人常常一天要往返于京津两地,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赶到学校上课,但没人喊累。在演出角色和出场顺序的安排上,以往在剧团时都是令领导头疼的事,但在这个班里,同学们表现了良好的艺德,服从分配,甘当绿叶,团结一心,大家心情都很舒畅。
  研究生班在三年的时间里,将系统地学习戏曲表演专业研究生课程,并不断增加艺术实践的锻炼与研习,把继承与革新、理论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政治、艺术、文化修养整体素质上有一个大的提高。这个班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了集中教学和回团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利用演出的淡季集中两次,每次一个半月时间在校学习文化理论,其余时间回团演出。从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班是行之有效的。中国戏曲学院的领导表示,他们将继续探索、总结经验,为办这样的“明星班”摸出一条新路。
  为了办好高层次的戏曲演员研究生班,学院为这个班聘请了七十多位专业导师和三十多位理论课导师,这一百多位导师都是当前戏曲界的著名艺术家和学者,袁世海、张春华、李世济、张庚都是这个班的导师。研究生们激动地说:“有这么多的专家培养我们,体现了党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我们有决心做一名跨世纪的京剧新人,使我们的国粹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首届研究生班明年10月即将毕业,现在他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剧目的排练创作,明年他们将拿出十台优秀的剧目和一本学术论文集为建国五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同时也接受领导和广大观众的检验。
  研究生班虽然目前面临着教学设备不足和经费紧张等许多困难,但学院的周育德院长决心很大,他说:“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二十一世纪的戏曲新星要从这里升起,我们要下大力气把这个班办好,这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