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大里访农会——台湾农业考察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4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里访农会
  ——台湾农业考察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夏珺
  (一)
  从台中去往大里,沿途是一片平畴沃野,碧绿的稻子像一张锦织的地毯一直铺向天边。欣赏着秀丽的田园风光,我在想象农会是个什么样子——既然是农民的组织,乡土气息一定很浓吧?但实地所见,却出乎我的意料。
  大里市农会大楼是一座地下两层(带停车场)、地上6层的建筑,虽称不上壮观,但在大里这个新兴的小城市里也够风光的。楼内设施比较现代化,除办公用房外,楼内还设有餐厅、教室、阅览室、健身房、歌舞厅、会议室和礼堂,会议室可提供4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农会的工作人员皆穿西服扎领带,办公全部电脑化。从外表看,农会很难找到传统印象中农民的影子。一位同行的大陆记者说,这农会有点像银行,又有点像写字楼,还有点像宾馆。
  台湾的城市化程度是比较高的。据农村发展基金会提供的资料,台湾2100万人口中农民只有400多万,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是兼业农。我们考察沿途所见乡村几乎全部城镇化了,有点像苏南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小城镇。
  (二)
  大里市位于台中市南,原为山地人散居的荒野,经过近200年的开发,如今已是一片肥沃的平原,盛产水稻、烟叶、蔬菜、龙眼、荔枝及花卉。大里原是一个乡,1993年撤乡设市,现有人口17万多。
  农会是农村社区的经济组织,有点类似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但它又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什么新技术的推广、农民的教育、医疗保健等等,也全是农会的事,农会几乎涵盖了农民全部的生产、生活。大里市农会总干事林金泗先生介绍说,这个农会成立于1920年,已有近80年的历史,现有农民会员8100多人。农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每4年一届的会员代表大会(正式会员必须是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再由理事会推选出总干事。当然,这是有经济条件限制的。入会的农民必须有0.1公顷以上的土地,当选理事、监事的必须有0.4公顷以上的土地。
  说“农会像银行”并非夸张。经营除外汇以外的金融业务,称得上是台湾农会的一个特色。所有的农会差不多都是从金融起家的,而且金融业务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里农会大楼的一层是信用部,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银行,办理存款、放贷、水电煤气电话等收费业务。据林总干事透露,大里农会的存款余额达23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0多亿元),占大里市存款余额的四成以上;放贷14亿元新台币,基本可以满足农民生产所需贷款。
  (三)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譬如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代耕、代收、代储,以及农民的教育、医疗保健等,算是农会的主业。主业之外,农会还要经营副业。如大里市农会就办有一家花市、两家超市和一个加油站。因为农会的运作主要靠经营收入维系,除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财政是没有补贴的。据介绍,当选为理事、监事的,要拿财产做抵押,如果经营出现亏损就要赔偿。农会之间自然也存在竞争,经营差的会被业绩好的“吃掉”。台湾全岛有300多个农会,大里市农会当属众多农会中的佼佼者。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终于在大里农会找到了“农民的影子”。以林金泗总干事为主的一帮福建籍汉子,个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且边喝边侃大山讲笑话,气氛热烈而融洽。我们在感受着浓浓同胞亲情的同时,也寻到了期待中的乡土气息。联想起几天来的参观所见,记者不禁心生感慨:海峡两岸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着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大家又都是同根生的华夏子孙,如能早日打开“三通”的大门,无疑将大大推进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