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实施大林业综合改革尝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4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发展战略谈

  实施大林业综合改革尝试
  中共珙县县委书记 赵晓云
  珙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和四川省“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农、林、牧协调发展”试点县。对林业养护体制的改革,一直是历届政府工作的重点。
  我们对大林业改革的探索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着眼于林业产业要素的优化组合。我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盆周山区县,其“优势在山、潜力在林”的特点较为显著。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争夺资源,各自为政,林业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实现可持续经营森林的需要。大面积荒山消灭后山绿起来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来说,单是绿起来了是不够的,还需依靠绿富起来。我县森林面积90%以上都是集体林,农民能否通过发展林业富裕起来,这对于森林经营能否持续进行,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必须在注重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林业的综合开发效益,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为了适应大林业的发展,形成管理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新的管理体制,我们于1991年撤销了县林业局,组建成县林业委员会。同时,使全县在取得林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好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
  我县大林业管理体制,自1991年改革以来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大林业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以木本植物及其产品为经营对象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县林委“管理、协调、指导”下开始正常运转,履行大林业的职能,并开始发挥专业生产、专业经营的作用,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开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经过5年的努力,我县的林种结构得到趋于合理的调整,用材林比重由73.3%下降到67.4%;经济林比重由7.1%上升到12.3%;竹林由3.9%上升到11%。
  大林业规模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大林业经营总面积达到75万亩,通过原木、蚕茧、机制纸、水果、茶叶等林产品的生产经营,实现大林业产值1亿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