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情系蜀道那边……——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和她的弟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29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情系蜀道那边……
  ——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和她的弟子
  本报记者 王楚
  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广仁先生,一个是来自四川的穷学生但昭义。
  一个是我国的著名钢琴教育家,一个是在四川从事钢琴教育的普通教师。是共同对钢琴事业的挚爱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如今,但昭义的弟子令世人惊叹:
  1994年9月,陈萨和吴驰在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中,分获青少年组第一名和第三名;1994年8月,吴驰在德国艾特林根青少年比赛获少年组第三名,1996年4月又在荷兰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三名;1995年6月,李云迪在美国斯特拉文斯基比赛获第三名;1996年9月,陈萨在英国利兹比赛获得第四名……
  年近70岁的周广仁教授怎么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给正在异国他乡的但昭义写信:“小但,这证明你多年来大胆的试验是成功的,我真为你高兴。”
  当54岁的但昭义教授见着恩师,难以自持,单腿跪在周广仁老先生面前,酸楚的泪珠夺眶而出,37年的师生情谊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那是1962年,在京城学琴已半年的但昭义再次面临无师可拜的困境。当时,20岁出头的小但的确“懵了”。为改变四川钢琴教学落后状况,四川音乐学院专门从成都运一台钢琴到京城供他使用。3月25日晚上,但昭义敲开了周广仁教授的家,小但向周老师述说着四川的钢琴教学现状,钢琴房里的空气显得格外凝重,小但太紧张了,试琴一塌糊涂。心地善良的周老师只说了一句话,“播一颗种子,栽一棵苗子,在一个地区发挥作用”。
  周广仁教授每星期天给但昭义上课,3年下来,每次都拒收学费;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低,小但口粮不够吃,每次课后,周教授必留他吃饭。
  文革之后,四川钢琴教育刚刚起步,周广仁教授惦记着蜀道那边的学生,她主动到四川教学半年。演奏示范、讲座……排得满满的,还见缝插针给但昭义“开小灶”,分析讲解了巴赫的30首创意曲,莫扎特的全套奏鸣曲,甚至拿着刚到手的原版英文钢琴论著,周广仁教授一边口译,小但一边记录,一起谈论体会……
  在但昭义的书橱里至今还珍藏着一本“常用音乐术语”词典。这本词典简明实用,文革刚结束时,没有复印机,周广仁教授就一字一字亲手抄写。那天,校园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落叶的声音。他拿到周先生寄来的手抄词典,竟“呜呜”地哭了。他知道,这不是一本薄薄的音乐术语词典,是一份沉甸甸的师生情,是一份对四川钢琴界冲出巴山蜀水的期望。
  但昭义从事钢琴专业教学头几年,假期一到,就到北京学新作品,充实教学曲目。80年代初,小但工资收入低,周广仁教授就慷慨资助路费,在北京的吃、住、练用费,她全包下来。每当问起周广仁教授为何这么执着,她总是笑笑,“为四川做点工作”。
  但昭义无以回报老师的深情,只有像老师那样默默地耕耘,将一颗颗爱乐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领着他们走出巴山蜀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