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要战胜地震 先战胜自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7
第7版(国际)
专栏:院士园地

  要战胜地震 先战胜自己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礼立
  作者简介地震工程专家。1939年3月生于上海,1960年天津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1997年任该所所长,1988年—1996年被联合国聘为国际减灾十年特设专家组专家和联合国科技委委员。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灾害学报》和《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主任、主编,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协会执行理事。
  虽然现今人类还没有能力阻止地震的发生,但只要人类能战胜自己,克服社会本身的弱点,充分发挥科技作用,采取完善的综合防震措施,地震灾害是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的。
  地震是人类的凶猛敌人。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的一次里氏7.8级地震,使一个百余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仅在几秒钟内夷为平地,约25万人顷刻丧生,受伤人数达50余万。有人经过计算后说,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30000个二战期间在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平均每40个居民就要摊上一个。在世界史上,这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例子,1906年美国的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的关东大地震都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仅眨眼工夫就使整个城市毁灭的悲惨记录。
  引人关注的是,世界地震灾害肆虐的势头丝毫未见减弱,反而大有变本加厉的趋势:1987年一次7级左右的地震袭击了南美厄瓜多尔的一个城市,全城3/4人口丧生,经济损失达全国一年GDP的209%,使6—7年的建设成果化为乌有;1988年前苏联亚美尼亚的一次7.1级的地震,使两座城市夷为平地,5万余人被夺去生命,无家可归者达数十万;1989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一次6.9级地震造成4000余人伤亡,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北岭地震造成该地区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灾民数达23万;1995年一次7.2级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关西从不认为会有地震的阪神地区,使6000余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创世界经济损失的新高。可是事情到此远未结束,按美国加州的一个地震专家组估计,美国加州近期可能发生相当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如果旧地重演,则其财产损失将是92年前那次地震的数十倍,更由于美国计算机产业的重镇硅谷就在毗邻,地震中必遭重创,这将使全世界计算机产业50%—60%停业停产,损失难以估计,进而会使全美保险行业顷刻破产倒闭。
  其实地震与雷电、风雨一样是地球上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不断运动的结果,当这种运动发生在地球表部的地壳中,由于地壳比较坚硬、强度大,就变成一种长期的缓慢运动,使组成地壳的各种板块互相挤压,互相顶撞,导致板块发生变形,积聚巨大能量,当这种能量超过板块的强度或板块之间的摩阻力时,板块内部就会产生突然断裂或在板块边缘之间发生突然滑移,同时将长时间积聚的巨大能量顷刻间释放出来,传到地表,导致地表的强烈振动。这种强烈的地震运动,会使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受到巨大的水平冲击力,就像人们站在静止的公共汽车中,当汽车突然启动,人会前仰后合甚至摔倒那样,最终导致破坏,甚至倒塌,形成灾害。
  尽管地震灾害有加剧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现今的地震要比过去的地震更多或更强烈。根据科学观测,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强度与频度与历史上相比,变化不大。地震灾害加剧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类社会本身的弱点:只顾追求眼前利益,漠视自然规律,忽视防灾,造成隐患。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高度密集,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使社会财富和人口更趋集中,这种趋势正在酿成一种潜在的危险,一旦强烈地震发生,其后果与以前地震相比就显得更加严重,这是因为城市人口密集和大批基础设施陈旧不堪,但仍在超负荷、超役地服务,使其抗震性能日趋低下,这势必难以承受强烈地震的疯狂蹂躏……
  面对日益加剧的地震灾害,难道人类真的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当然不是。早在1984年,全世界数千名地震工程科学家和地震学家集会于美国旧金山,在当时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呼吁各国政府、各国科学家、各社会团体联合起来开展一个全球性的减轻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的活动。联合国连续在1987年第四十二届大会、1988年第四十三届大会和1989年第四十四届大会上一致通过了3个决议,决定本世纪的最后十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称国际减灾十年),其宗旨是通过全球的一致努力,加强合作,依靠科学技术,最终将一切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到最低的程度。联合国的决议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认同和支持。
  在各国政府的支持和赞同下,经过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其秘书处的有效协调,国际学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减轻地震灾害的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减轻都市地震风险的方法和行动计划”以及“现代地震区划技术的推广”等。开展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让和推广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的减轻地震灾害的科学技术和方法。
  由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推动,各国科学家在其本国政府的支持下,研究和开发了许多有效的技术以减轻地震灾害,诸如:通过在结构底部安装橡胶铅芯垫层以减弱地震作用的结构隔震技术;可以降低结构地震力的消振技术;可以经济、有效地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先进设计规范;可以使要害部门如高速铁路、地铁、燃气生产、有毒物体生产等单位在地震发生时甚至在地震发生前的瞬间自动停止或关闭的地震紧急制动技术;以及便于震后开展快速救援、安置的地震应急反应措施等。
  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大国,据粗略估计,我国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5,在中国境内的地震占全球的1/3,而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世界的1/2。根据中国地震学家的研究,我国目前又正面临第五个地震活跃期,这对正在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建设无疑是严重的威胁。1994年我国政府发布了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十年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这是我国政府向地震灾害挑战的庄严檄文。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防震减灾法》并于1998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使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综合防震减灾措施,其中包括全面规划,监测预报,抗震设计,震害预测,鉴定加固,教育宣传,制定预案,抢险救灾,疫病防治,恢复重建,国际合作等。完全可以相信,随着我国《防震减灾法》的贯彻实施和我国政府制定的十年防震减灾目标的完成,“地震灾害大国”的这顶帽子,也一定会像“东亚病夫”那样,被中国人民抛掉。(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