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源于实践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6
第10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客观实际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学习自觉性的高低,则表明一个领导干部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为应付上级的布置、为了装饰门面而学的错误倾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相结合,着眼于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重大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掌握国情民情,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王文西(山东)
  *领导干部是否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的成败。看不到这一点,或对这一点强调得不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抓得不坚决,只能是空谈“高举”。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浅尝辄止,一蹴而就不可能学好;脱离实际,疏于实践,仅仅满足于看文件、做报告、上传下达,不加思考不可能学好;略知一二,自以为是,也不可能学好。领导干部应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下苦功夫,读懂弄通邓小平理论,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全清波李晓辉(河南)
  *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不能脱离实际空谈。衡量一个地方思想是否解放,主要不是看文件发了多少,经验总结了多少,口号提了多少,而是看经济活力是否真正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明显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是否真正改观,对国家的贡献是否持续增加等。同样,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真正解放思想,不是看他讲了多少话,写了多少文章,发了多少指示,而是看他为基层干部群众抓改革、求发展创造了多少条件,排除了多少障碍,解决了多少问题。
  ——李卫斌(湖北)
  *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应该突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仅仅理解为经济现代化。实际上,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马美宏(湖南)
  *解决好群众的居住出行、邮电通讯、水气热供应等,本身是经济工作,是物质文明建设的范围;提高这些行业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端正行风,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开展规范化服务活动把两个文明建设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规范化服务带来的优质服务,使这些行业的硬件功能得到了发挥,缓解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矛盾,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而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职工的服务规范了,客户享受到满意的服务,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董颖(北京)
  *就业率是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晴雨表。不能简单地认为做好新时期的再就业工作就是安排几个人的问题。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再就业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不是某些企业、部分职工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做好再就业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各级党政领导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因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保障工程。
  ——孙道权(江苏)
  *如果说过去的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那么,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则必须尽快完成由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生育素质的根本性转变。众所周知,控制人口增长是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提高全民族的总体素质,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李东旭 马丽静(辽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