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卡曼恰——伊斯兰乐坛的一炷香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3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卡曼恰——
  伊斯兰乐坛的一炷香火
  肖勇
  卡曼恰(Kamancha)是一种拉弦乐器,外形有点像椰胡,琴身较大,呈半球状,音箱底部有支柱。表演者演奏时,将支柱放在大腿上,右手拉弓,左手揉弦,奏出变化多端的乐音。据考证,卡曼恰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中亚到中东的古代壁画上所见到的卡曼恰,与今天在伊斯兰国家看到的卡曼恰几乎相同,只不过近百年来它由三条弦增至四条弦。
  如果用中国瞎子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来形容卡曼恰的音乐,或许不那么恰当,但至少可以给人一点想象。卡曼恰柔细又略带刚强的声音,似一缕青烟,袅绕在伊斯兰世界,化作清真寺的诵经、沙漠牧人的营火、草原尽头夕阳的余辉、濒死骆驼眼前的最后光芒和独往独来异乡客晚餐后咖啡的浓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另外一个人,只有卡曼恰可以安慰痛苦受伤的心灵”,18世纪亚美尼亚游吟诗人萨亚特·诺瓦曾这样深情地唱道。
  伊斯兰世界自古多巡游吟唱之士,他们从城市到乡村,从宫廷到民间,赋诗作曲,操琴伴唱,向人们诉说着爱情与理想、欢乐与忧伤,传播人生哲理,讴歌民族英雄,其行囊里不可或缺的“伙伴”就是卡曼恰。亚美尼亚称游吟诗人为“阿述”,字源出自阿拉伯语,意思是“坠入情网”。传说那些得不到爱情或失去爱情的人,宁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也不愿心灵没有寄托。
  卡曼恰的外形与音质似乎与“旷男怨女”无缘。尽管其独奏时极尽缠绵艳丽之能事,但与众乐器合奏时却颇有风度。卡曼恰与督督克(簧片吹管乐器)二重奏的效果,可谓无与伦比,前者细腻婉转略带尖细的音色和后者圆融宽广的音响交织在一起,简直欲将那辽阔的大草原整个包容。卡曼恰与达夫(手鼓)一起演奏,节奏性强的鼓点和旋律性的弦乐乐句刚柔相济,为缠绵的卡曼恰乐曲增加了动感。亚美尼亚都市乐团常见的组合方式,就是以卡曼恰和塔尔琴、轧巴鼓搭档;土耳其民间歌手喜欢用卡曼恰与萨兹琴来一道伴奏,二者旋律各具特色,相映生辉;乌兹别克斯坦的木卡姆演出,则把拉弦的卡曼恰、拨弦的拉巴伯、击弦的筝及吹奏的横笛当成“要角”。
  现代卡曼恰乐师中最耀眼的巨星当属哈比·阿力夫。也许是卡曼恰曾被译作“古老的提琴”的缘故,阿力夫被称为“东方帕格尼尼”。他1927年5月生于阿塞拜疆,8岁进入音乐学校学习,先后师从多位卡曼恰名师,不仅掌握了高难的技巧,而且也不断加深了自己的艺术涵养。阿力夫演奏的木卡姆别具一格,除了对传统曲目的诠释为人称道外,还积极从民间舞蹈中取材,创作了不少大受欢迎的木卡姆新曲。在前苏联时期,官方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以表彰其非凡的艺术造诣和杰出的文化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