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人民没有忘记——访孔繁森、李润五、马恩华的亲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3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没有忘记
  ——访孔繁森、李润五、马恩华的亲人
  本报记者 刘工践
  1997年12月29日晚,记者前往北京京西宾馆,看望并采访了三位已经逝去的党的好干部的亲人:孔繁森女儿孔玲、李润五妻子丁玉珍、马恩华的妻子胡花蕊。
  她们是两代人:年近60岁的丁玉珍和胡花蕊同志已经退休,22岁的孔玲则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她们是应邀参加中宣部召开的先进典型代表座谈会相聚在一起的。
  岁尾重逢,格外亲切。去年“七一”前夕,在中组部召开的座谈会上,丁玉珍、胡花蕊和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姐妹三人曾相聚北京,并合影留念。“90多岁的奶奶身体不太好,妈妈照顾奶奶走不开,叫我代表她开会。”孔玲说。
  “今天,我把照片带来了,请转交你母亲。”丁玉珍把冲好的照片交给了孔玲。这是一张有着相似经历、同样感情的三位妻子,更是三位共产党人的珍贵合影。望着这张照片,记者想起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中的话:“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我代妈妈谢谢丁阿姨了。”孔繁森逝世前就已经入党的孔玲郑重地接过照片,自然懂得凝聚在这合影中的情感分量:她们都是生活的强者。
  “看到身边这么多先进典型代表,润五同志地下有知,也会感到莫大欣慰。让我参加这样的会,是党给我们的荣誉、理解和支持,这更坚定了我们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胜利的信念。润五只是做了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党却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人民一直没有忘记我们。”丁玉珍激动地说。
  “是啊!老马去世后,他生前所在的保定一棉厂的领导经常到家嘘寒问暖。”胡花蕊接着说:“我病了,厂里还派医务室的同志到家给我看病。厂里职工,年老的,年轻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常到家看望,说:‘看到你,就想起了马厂长。’我常给子女讲,一定要记住爸爸临终前的嘱托:‘要踏踏实实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做人。’我坚信,在十五大精神鼓舞下,一定会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
  眉清目秀的孔玲坐在一旁没开口。记者问她,她说:“我不愿站在爸爸的肩膀上生活。”“我由衷地感谢党和人民给了我爸爸这么高的荣誉。今年7月,背着妈妈,我第一次去了西藏。沿着爸爸的足迹,搭车从拉萨走了6天到阿里,陪我前往的还有爸爸生前收养的男孩曲印,他今年16岁。阿里30万平方公里,只有6万人。拉萨到阿里2000多公里,一路茫茫草原,几乎不见一人。在这块热土上,确实生活着许许多多‘舍小家、顾大家’可歌可泣的英雄。一位进藏20多年叫刘明的老书记,退休后,背上铺盖卷,坐上卡车,只身回到新疆安度晚年。”
  她说:“在扎达县,当地的群众听说我们去了,都挤在门口往里看。一会儿,小曲印在外头叫我:‘姑姑,你出来一下,他们想见见你。’我出去,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争着和我握手:‘孔书记的女儿,孔书记的女儿。’我不觉泪如泉涌,一下子我理解了许多,明白了许多。这次座谈会,我见到这么多英雄,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明白了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夜阑人静。孔玲的话引起了丁玉珍、胡花蕊的共鸣。告辞时,她们三人对记者说,请代她们向全国人民致意、问全国人民新年好!
  十里长街,华灯辉煌。它仿佛向人们诉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献身的英模,北京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附图片)
  孔繁森女儿孔玲(左)、李润五妻子丁玉珍(中)、马恩华妻子胡花蕊(右),1997年岁末相聚北京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