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中年求学的经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7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中年求学的经历
  1988年7月,当我领到那本鲜红烫金的大学毕业证书时,鬓角已稀疏地染上了白霜。
  那是1983年,怀着“老三届”未圆的大学梦,当时已进入35岁的我,考入了华南师范大学函授学院,成为汉语言文学系的一名学生。由于通过工作实践感到非学无以建业,不学难有后劲,因此比少年上学时勤奋用功多了。
  然而《文学概论》的抽象,《古代汉语》字词句的难懂,《古代文论》的深沉,都是比较难啃的。大学的课程就得学得精、细、深。授课的都是著书立说者,都有独到的见解,作业靠死啃书本不行。考试时,宁愿强记硬背闭卷考试,也不愿开卷考试被深难度题目所困扰。尽管学习难度大,但想到是为增长自己的知识而学,为提高工作能力而学,也算尽心。
  记得第一次《文学概论》作业———浅析作家王愿坚小说《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的典型意义。我以《生命的火种,战士的丰碑》为题,认真写了1500字,颇得老师赞赏。卷上老师评点:“这是一篇散文式的评论,寓观点于实例之中,评论与抒情交融一体,读来很受感动。”从此,坚定了我学习中战胜困难的信心。
  当时,为使《现代汉语》拼音发音准确,我曾向读小学的儿子请教,为弄懂《古代汉语》中的字词句,我曾请教妻子。寒暑假是我们函授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几年的节假日,多是短暂休息,或不休息,不远行,而是勤奋学习。
  回首五年,我深深理解了“学无止境”的含义。以往,我常常羡慕一些青年人对知识的广博涉猎,佩服一些老年人对知识的穷追不舍。而对进入中年的自己,常常有一种对知识的轻薄,自信凭年轻力壮足矣。经过五年寒窗,我深知知识稚嫩的我与进入中年的我并不同步,未涉足知识海洋,不晓其广阔深奥。
  于是,有了用文学充实业余生活的意念。尝试在生活中捕捉典型形象、典型环境,练笔写些小作品。有一次灵感来了,写了一篇反映军营生活的小小说《第二年兵》,竟然获得了广州军区《战士报》在全军区内开展的小小说创作一等奖。《解放军报》刊登时,还专门发了《写出军营“滋味”来》的评论予以肯定。朋友说,我创作有潜力。那时我已任团政治委员三年了,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和函授学习打下的基础,使我对文学创作有了兴趣,我的散文被选入“全国中青年精短散文征文选萃系列丛书”。1992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散文集《醉卧芳草》;1996年12月花城出版社又出版了我的散文集《热土芳草》;1997年8月,我与朋友合著的38万字长篇小说《南方遗梦》出版了。我曾在这部书的封底简介中写道:但愿人生年华有限,作品生命无穷。这也是我的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