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乐给党旗添光彩 甘为人民扛“长工”——怀念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何长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7
第12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乐给党旗添光彩 甘为人民扛“长工”
  ——怀念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何长工
  宋瑞祥
  1997年12月29日,是地质职工衷心爱戴的卓越领导人,原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何长工逝世10周年纪念日。
  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何长工领导地质工作长达24年,为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深切缅怀这位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念这位功勋卓著的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一、匆匆上任
  何长工1952年8月调入地质部。此前曾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以航空、钢铁、造船、电机和动力工业为重点,抓了重工业部的组建工作,奠定了我国重工业和航空工业发展的基础。
  1952年8月7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找何长工谈话,“组织上决定调你到即将成立的地质部去工作”。何长工很感突然,就以自己不懂地质和身体是个二等残废爬山越岭困难为由,“讲价钱”要求到其他部门去。薄一波说:“这次调动是周总理向毛主席提出的,毛主席同意你去地质部,说你有那么一股劲。”薄一波还说:“事情定得很急,也来不及和你商量。”当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何长工为地质部副部长。就这样,何长工来到地质部,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地质工作生涯。
  二、百年大计教育先行
  何长工是我党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曾在红军时期创办过红军大学,后长期领导抗日军政大学,解放后又创办了北京工业学院。来到地质部后,他首先从正规院校抓起,开始创办地质教育。
  由于当时北京、长春两所地质学院组建不久,尚无校舍,当年招收的学生只能借地上课。为此,何长工亲自抓选择校址、师资调配、建校规模、重要基建物资供应等。他奔走往返,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争取学校所在地省、市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建校进程。一年之后,新中国地质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竣工,学生们进入新校舍上课。
  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何长工决定在西南重镇成都建立成都地质学院。筹建期间,何长工亲赴成都督战,一住就是一个月。在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速度出乎意料,做到当年筹备,当年建设,当年开学。这种建设速度不仅是中国地质教育史上的奇迹,而且在我国其他行业院校建设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何长工又先后领导创办了南京、武汉、重庆、长春、西安、宣化、北京、郑州、广州、昆明等10所中等地质专业学校。地质教育高、中级成龙配套,地区分布布局合理,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抓正规院校建设的同时,何长工还狠抓了干部的业务培训。首先在北京地质学院举办了以部、司局级干部为对象的“老干部”班,请李四光等老地质学家当老师。另外,地质部各司局还举办了各类短训班,并派出近万人进入函授大学、夜大学学习。通过培训,使领导干部和职工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许多老干部逐渐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其中学得最好的是张同钰,后任地质部副部长。到1966年底,地质部已拥有20万员工的地质队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1/4以上。地质队伍不仅壮大了规模,而且在人员素质和技术配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
  三、建立自己的装备和仪器制造工业
  何长工十分重视地质勘探装备和地质机械仪器生产。地质部建部前,这些装备和仪器全部依靠进口,我国还没有地质勘探装备和机械仪器制造工业。建部后,何长工提出自己生产地质勘探装备,他找到供应司长,让供应司先负责筹备,“如有困难解决不了,我亲自去‘磕头’请人解决”。
  何长工早年留法勤工俭学时学的是机械,后来又在中共中央东北局担任过多年军工部长、军械部长,对机械很内行。他深感若按照常规从头抓起,从建厂设计和培训人员到最后形成制造工业,起码需要几十年时间。为了缩短时间,何长工根据我国实际,采取了“借鸡生蛋”的办法。1953年,他先找了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把原属铁道部的张家口铁路工厂“一锅端”过来,并加以改造扩建,195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地质勘探装备制造厂———张家口探矿机械厂,结束了我国没有地质勘探装备工业的历史。
  后来,何长工还以同样方法求援于兄弟部门和有关省(区、市)领导,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地质部先后建立了衡阳、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5个探矿机械厂和北京、上海、重庆等3个地质仪器厂及无锡钻探工具厂。地质勘探装备和机械仪器工业基本形成完整体系,产品生产初具规模。历经仿制—自行生产设计等阶段,到1966年,地质部直属工厂生产的勘探装备和精密机械仪器的先进水平得到公认,不仅保障了地质部门和其他地勘部门需要,而且还供应一些援外地质队伍,我国生产的地质勘探装备开始走出国门。
  四、探宝成就扬国威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家底”不清,国家经济建设处于“等米下锅”状态。毛泽东、周恩来十分重视,多次垂询李四光、何长工。毛泽东同何长工说:“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要求地质部党组切实加强地质工作,有关矿产资源情况,要每周向中央主要领导报告。
  何长工受命于危急之时,带领全国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我国地质资源“家底”不清的状况初步改变,1957年末地质部门探明储量的矿产达74种。到了1966年底,探明储量的矿产增加到103种,其中铁矿、锰矿、钼矿、铝矿、铅矿、铜矿、煤矿等都超计划完成,不仅保证了“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为“三五”、“四五”准备了充分的矿产资源。
  石油与天然气是工业的血液。建国前乃至建国初期,我国长期受“中国贫油”论束缚,石油与天然气前景不清。在我们这个穷国,靠进口石油进行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为此,新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垂询地质部长李四光,从那里找到了乐观的答案。
  为了加速石油资源开发,国务院根据李四光的意见,决定从1955年起,由地质部、燃料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协作勘探石油,地质部负责石油天然气普查。从此,何长工集中主要精力协助李四光抓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工作。
  在何长工部署下,1955年初,地质部抽调62个各种类型的地质队,开展了有12000多人参加的多兵种石油普查会战,共发现171个储油构造,提出了柴达木盆地、华北盆地、四川盆地3个储油区。
  1956年初,陈云副总理约见地质部、石油部领导人何长工、李人俊和康世恩等,研究李四光关于加强石油勘查的意见,要求在两三年内找到一两个广大的油区。根据这一要求,何长工召开地质部党组会议,作出石油普查战略东移的决策。1957年底,在何长工亲自指挥下,地质部石油地质大军千里辗转,挥师东进松辽平原。几个月后,松辽平原前线报捷,公主岭发现很好的含油地层,被苏联专家称为第二个“巴库”。
  随着1959年国庆来临,松辽平原捷报频传。在地质部物探和地质圈出长垣构造基础上,9月26日,石油部在安达(大庆)长垣喷出工业油流。翌日,地质部在扶余也喷出工业油流。松辽地区石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李四光部长意见,地质部石油地质队伍主力在何长工指挥下,于1960年从松辽南下,以华北平原为重点开展石油普查。10月,何长工在天津召开第一次华北石油勘探会议,决定首先在河北黄骅和山东济阳,以山东广饶县的东营、沾化县的义和庄、河北黄骅县的羊三木、盐山等为突破口开展工作。1961年2月,地质部首先在河南济源钻探发现含油砂岩,接着又在义和庄获工业油流,华北平原石油勘探取得重大进展。1963年12月,地质部在羊三木获工业油流,奠定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的开发基础。后来,又在江汉平原等许多地方发现油田。1963年11月,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上宣告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从此结束了依靠洋油的时代,中国人终于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此,何长工付出了极大精力。地质部、石油部协作气氛融洽,一有消息,就开会碰头。碰头会有时在余秋里家开,有时在何长工家开。何长工将这戏称为“国家会议”,即“国家大事,家里开会”。为了找到石油,何长工拖着残腿,把大庆、扶余、黄骅、山东、江汉等地跑了个遍,有些地方还到了不止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某些大国的核讹诈,发展国防核能工业,中央对原子能的原料资源铀矿的勘查非常重视。全国铀矿普查工作机构最早设在地质部,由副部长刘杰负责。后来这一机构与刘杰副部长一起,成建制划到核工业部。刘杰走后,地质部门的铀矿地质工作由何长工接任。在何长工领导下,地质部于1958年成立了铀矿专业队,1960年又在地质部及各省(区、市)地质局成立了铀矿地质管理机构,地质部地质科学院和广东韶关、甘肃永登成立了铀矿研究室和实验室,从事铀矿的选冶研究。同时,何长工还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求所有地质队密切注意铀矿资料的搜集,每份报告均须有各种岩石的放射性资料,并为此给各地质队配备了专门仪器。
  在何长工的认真组织领导下,地质部在“文革”前发现勘探了广东南雄、四川若尔盖等多处大型铀矿床,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五、地质行业“三光荣”精神的创建者
  地质工作是最艰苦的行业。地质职工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为国家找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历经多年风雨锤炼,形成了一种行业精神,这就是“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何长工既是这种精神的首创者,又是实践者。何长工是地质部资历最深和担任部主要领导职务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他把自己长期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军旅作风带到地质工作中,结合地质职工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雷厉风行、敬业奉献的特点,倡导形成了这种特殊的精神。他号召地质职工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政治工作机关“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工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启发职工高度的政治觉悟,培养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忘我劳动、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这就是“三光荣”精神的由来。
  何长工不仅对地质职工严格要求,而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不顾年老体弱,腿脚有残,坚持深入学校、工厂和野外地质队,尤其是最艰苦、最偏远、最困难的单位。在那里调查研究,了解职工思想情况,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他与地质职工同苦共乐,打成一片,是地质职工“三光荣”精神最典型的代表。
  北京地质学院一年一度的开学和毕业典礼,何长工都尽量争取出席。他把“三光荣”教育的重点放在青年学生上,利用一切机会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的讲话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深受同学们欢迎,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1957年5月17日,他又请刘少奇在中南海接见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生代表,给广大地质院校师生以极大鼓舞。
  六、人民的好长工
  “何长工”的名字是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为对敌斗争需要给改的。几十年来,他以“长工”自勉,把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关心地质职工疾苦,甘当科学事业的“后勤部长”。
  地质队由于流动性大,造成职工户口,粮食、副食品供应,子女入学、就业,婚姻等许多困难。何长工曾多次要求领导干部“督促有关部门搞好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思想”。他指示部供应司“要搞好生活用品和野外装备的供应,否则长年爬山涉水的野外地质作业人员就不能适应艰苦的环境,进而影响队伍的稳定”。同时,就这些问题,何长工还亲自向地质队所在省(区、市)的负责人陈述意见,争取就地解决。当地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中央、国务院反映。有时他还直接找到李富春、薄一波等,直至找到周总理争取支持和解决。有一次他通过野外地质队调查发现,一些公安、粮食部门为减少本地人口粮食销量,以不在本地长住为由,要求地质队把户口迁出,或限期把粮食关系转走,即使有全国粮票也拒绝售粮。于是何长工找到公安部、粮食部协商,最后地质部与两部联合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地质、测绘野外队勘测人员户口和粮食问题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使问题得到解决。1964年,在何长工主持召开的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研究了野外地质职工的劳保、生活福利待遇问题,代国家经委起草了《关于解决野外地质职工劳保、生活福利等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经委、国务院文教办公室、财贸办公室联合向全国颁布实施,从劳保用品、粮食供应、家属基地、子女入学就业和医疗卫生等许多方面,全面地解决地质职工的生活问题。此外,在何长工的悉心关注下,地质部和各省(区、市)地质局克服各种困难,逐步筹建了地质职工疗养院、地质队后方基地和地质文工团等。何长工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中,对巩固和发展地质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前辈榜样在,后人识所归。”何长工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旧活在我们心中。他在地质部工作期间所建立的光辉业绩,所表现的优秀品质,所展示的崇高风范,所锤炼的革命风格,所倡导的献身精神,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