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十成棉花十成收——记巩家洼农业生产合作社精收细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0-21
第2版()
专栏:

十成棉花十成收
——记巩家洼农业生产合作社精收细摘
新华社记者 张华 方辰 荣泰
河北省南宫县巩家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棉田里,棉桃喷吐出雪白的棉絮。根据各生产队数桃算账结果,全社一千五百七十四亩旱地棉花,平均每亩能产一百六十斤。正在棉花预报丰收的时候,社员们又听说国家要在巩家洼建立拖拉机站。大家喜上加喜,村庄里,棉田上,洋溢着歌声和笑声。连成一片的大块棉田里棉朵一天一天多起来了,社员们正合计着采摘“头喷花”,精收细摘的指示传到社里来。全社五十多户老社员不由地想起了去年秋末的情景:五百亩棉田里的“眼毛”(棉壳里丢下的破棉瓣、棉丝)、僵瓣和落地棉花,社员们草草拾了三天,就拾回来三千多斤。其中有好些本来是好棉花,因为没及时拾,被土埋雨锈每斤只值七百元。今年大家下定决心作到精收细摘,一丝一瓣也不让它损失。但今年新入社的一百多户社员中不少人嫌麻烦,认为种什么就免不了糟蹋什么,丢点“眼毛”,一星半点的算个啥。社里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召开会议,社长替大家计算说:“从摘头喷花到拔棉花秸,一棵棉花上留一个‘眼毛’不算多。但是一亩地有三千多棵棉花,丢三千多个‘眼毛’就有一斤重。今年如果保证不丢‘眼毛’,一千五百多亩棉花就能多收一千五百多斤棉花。这一千五百多斤棉花放在全中国不算多,但咱们的大工厂就是靠这许多一星半点的东西积蓄起来的。”社员们认识到积少成多的道理,认识到精收细摘就是支援工业化的具体行动,都说:饭盛在碗里不能再撒了。于是,大家订出摘棉花的新办法:分地分垅个人负责;不留“眼毛”,僵瓣、好花分别收;拾净落地棉花,拣净棉花叶。社里也规定了奖励办法,并派摘棉技术员下地指导和检查。
头喷花开始采摘了。“精收细摘,增加收入”成了八个队二百二十九个女社员的奋斗目标。各队二十多个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成了带头的骨干。第三队的青年团员巩兰存,不等集合她先吃完饭上房去喊人,催促人们按时下地。分地分垅时,她从不挑拣,慢慢地细心采摘,随时提醒别人不要留“眼毛”,拣净僵瓣。在骨干分子的带动下,个个队员都按照自己分的棉垅、弯下腰去双手轻轻地摘,摘过的花地垅垅干净。中年、老年妇女也不落后。第五队有个五十五岁的老大娘赵金凤,集合时比谁都到的早下地的时候比青年走的还快。她弯着腰把头埋在棉垅里,遇上“眼毛”,便一手拿住棉桃壳,
一手摘净为止。人们的腰弯得酸疼了,坐在地头上休息,赵金凤就扭秧歌、唱小曲逗的大家嘻嘻哈哈地忘记了疲劳。她说:“一看见这大朵的棉花,一想起今年就能使上拖拉机,腰也不酸了,手也不痛了,满身长劲。”她用她翻身的事实教育青年们,她说:“过去咱受地主剥削,给地主摘一天花,只挣七、八个大铜子(铜币),连一升粮食也买不了。地主吃饭,我打狗牙(过去她到地主家要饭吃,经常被地主的狗咬,她只好用棍打着狗退出门去),婶子大娘连声叫,也要不出一口剩饭来。自从来了共产党,我有了地有了房,去年入了社,使上骡马,今年种麦子就使拖拉机,再过十几年咱们来摘棉花就坐汽车了。”这些积极分子的模范事迹,被检查员介绍到各组,个别只顾自己多摘花而收摘不净的人也受到了教育。全社十六个摘棉小组,十五个组都达到了摘棉的质量,受到社里的表扬。
巩家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人们没有白费劲,头喷花就多摘了三千多斤僵瓣,多撕回来的“眼毛”顶少也有二百斤。因为摘的净质量高,每斤还比别人的棉花多卖三百元。社员们亲眼看到精收细摘的好处,个个喜的眉开眼笑。各组自动集会,总结经验,检查缺点,决心不丢一丝棉,作到十成年景十成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