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007”与冷战思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007”与冷战思维
  许宏治
  去年岁末,美国出品的“007”系列影片的最新一部《明天永远不会死亡》在纽约和莫斯科同时举行首映式。这一“影坛盛事”引起了俄舆论界的关注。
  “007”系列影片的主人公詹姆士·邦德,是一位服务于英国特工部门的超级间谍和杀手,代号“007”。自1962年第一部“007”影片《詹姆士·邦德大战诺博士》问世起,“007”主演已经换了5位,“007”影片一部接一部地面世,邦德在许多国家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这次首映的《明天永远不会死亡》已是第十八部,其拍摄成本创造了该系列片最高纪录:耗资1.1亿美元。
  几乎所有“007”影片都有一个雷同的故事构架:“007”接受了任务,要尽快揭穿一个罪恶集团企图毁灭欧洲、美国或者全人类的阴谋,于是他便深入虎穴,历尽艰险,终于战胜对手。在每部影片里,“007”总能成功地使一些美女———多半是敌方的女特工人员投入自己的怀抱。他神通广大,刀枪不入,弹无虚发,并经常使用一些新式秘密武器,还不乏精彩的“飞车表演”。这些片子尽管情节类似,毫无艺术价值可言,但票房收入却屡创新高。1995年初的第十七部———《金眼》,票房收入高达3.5亿美元。
  “007”影片产生于冷战年代,难免带上时代的印迹。如在1963年拍摄的《带着爱从俄国来》中,邦德的“头号敌人”是凶恶的俄国人。后来,邦德的直接对手逐渐变成了某个超国家犯罪组织。它企图挑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发生冲突,从而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而邦德总是能赶在两个超级大国的“鹰派”按下核按钮前,阻止一触即发的灾难。在苏联时期,“007”影片从未在苏联公映过。
  然而,使俄舆论界感到不可理解的是,冷战结束后,虽然俄美已从敌人变成了“伙伴”,但在新摄制的“007”影片中,俄国人仍然是邦德的对手。例如,1995年摄制的《金眼》,以苏联解体前后为背景,影片中的俄罗斯黑手党横行,黑手党成了邦德的新对手。《明天永远不会死亡》,同样把俄罗斯描绘成一个“匪徒之国”,情节展开于俄罗斯边境的某非法武器市场。片名中的“明天”,是“狂人”所办报纸的名称。
  俄罗斯舆论还注意到,除“007”系列片外,好莱坞近年来生产的其他不少影片也都把俄罗斯描绘成了一个“罪恶之国”。以俄罗斯黑手党为主要反面人物,似已成为好莱坞的一大时髦。仅1997年,好莱坞就推出了三部这类大片:《圣徒》、《总统专机》和《维和战士》。其中《总统专机》一片,仅在美国国内就赚到了1.6亿美元。片中的“美国总统”哈里逊·福特不得不亲自端起枪来对付俄罗斯匪徒,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家人。俄舆论界认为,好莱坞打斗片中需要有一个敌人形象,但问题在于,为什么总爱把这个“敌人”说成是俄罗斯人?
  据俄媒体分析,原因似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俄现在确实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有组织犯罪活动猖獗。但更重要的是,冷战虽已结束,但在美国政界、军界和情报界中,仍有不少人根深蒂固地坚持冷战思维,继续把俄罗斯看做敌人。这种思维影响着舆论界和电影界。以俄罗斯黑手党为反面主角的影片仍能获得高额票房收入,说明这种观念在观众中拥有相当市场。而这类电影看多了,观众便难免会留下俄罗斯人坏蛋多的印象。不知是受了这类电影的影响还是掌握了什么别的证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路易斯·弗里不久前也曾公开对俄罗斯黑手党在全球的扩散表示担心。而俄联邦安全局则一再声称,关于俄黑手党的“神话”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事实被大大夸张了。
  现在,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还没有完。俄罗斯人关心的是,美国影片中邦德辈的对手是否改变一下国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