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虎踞钟山》撼人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9
第4版(要闻)
专栏:

  《虎踞钟山》撼人心
  本报记者 李舫
  1月7日晚,华灯初放。街上,朔风砭骨,寒意袭人,而中央警卫局简朴的礼堂里,则春潮涌动。话剧《虎踞钟山》将一代儒将刘伯承元帅的形象成功地演绎给在座的300余名国防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员。
  没有鸣锣开道,没有高头大马,一位叱咤风云的将领坐着黄包车进入南京,成为这个城市建国后的首任市长。这个朴素而巧妙的开场一下子就扣动了观众的心弦,礼堂里响起了热烈而意味深长的掌声。
  该剧描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伊始,著名军事家刘伯承怀着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推进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志向来到南京钟山脚下,创办了新中国的第一所军事院校——南京军事学院,剧情便由此而展开。起伏变幻的矛盾冲突将话剧引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当刘伯承被误认为是勤杂工而被新报到的学员指派拿行李时;当他含泪祭奠死难的抗日英雄时;当他将在战场上势不两立的我骑兵司令崔保山和国民党中将吴觉非的双手紧紧相握,并深情地吟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时;当他为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通宵达旦地工作时;当他语重心长地对学员说:“我们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在危难中诞生,在战火中成长,尤其需要进行正规化的训练……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时(剧照见右下图陈晓平摄),礼堂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情而赞许的掌声(见压题照片李舸摄)。
  演员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于细微处显现功力的舞台布景……使整个演出浑然一体,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将观众带回到47年前。当时的南京军事学院正是今天国防大学的前身,而今,重温与反思这段创业史,国防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员们被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他们时而屏息凝神,悄然无声;时而欢声笑语,掌声雷动。
  《虎踞钟山》是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继《霓虹灯下的哨兵》、《东进序曲》、《南征北战》、《抗天歌》等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优秀剧目,前不久在南京、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连续演出近40场,受到热烈欢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该剧以刘伯承告别军校结尾,舞台处理新颖、大胆而具有象征意味。五星红旗在雄浑的乐曲声中高高飘扬,背景急骤变幻,仿佛新生活已经开始,刘伯承俯身深情地吻了吻红旗的一角(剧照见左上图李舸摄),然后毅然转身,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钟山深处,渐渐地融化在霭霭白云之间。
  演出结束后,演员们未来得及卸妆,便来到观众中,征询他们的意见。观众们纷纷盛赞这出话剧厚实凝重,大气磅礴。
  国防大学校长邢世忠中将半开玩笑地说:“演员们演出几个小时,辛苦了,现在,该我们站起来向你们汇报我们的体会了。”他介绍说,当年刘伯承创建的南京军事学院已于1985年迁到北京,这所学校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如今,微微风簇浪已散作满河星,他们已经成为我军建设的中流砥柱。他无限感慨地说:“这出话剧不仅仅是历史剧,更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我们的时代正需要大量这样高伫潮头唱大风的优秀作品。它揭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战略转变、永葆胜利之师的深刻主题,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们该如何建立新的功勋?”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