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顿巴斯见闻(上)——乌克兰访问记之十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0-21
第4版()
专栏:莫斯科通讯

顿巴斯见闻(上)
——乌克兰访问记之十一本报记者 李何
一座座小山峰似的灰色的金字塔,冒在地平面上,老远就望见了。它们是从煤矿掏出来的岩石堆成的。白天,几处塔顶含有硫磺的岩石吐出白烟。黑夜,在这些白烟里,闪着微弱的火光。我们到了顿巴斯。
顿巴斯的名字,我们是很熟悉的。我们知道:顿巴斯是苏联最大的和世界上采煤机械化水平最高的煤矿区。顿巴斯面积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蕴藏煤九百万万吨以上。我们知道:苏共中央在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七日关于经济问题的指示中明确地指出了顿巴斯在苏联国家工业化中的作用:“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同一般的特别是顿巴斯的煤工业的增长,有最密切的联系。顿巴斯对于工业和运输业是矿物燃料的主要供给者,对于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是焦炭的主要供给者。所以,顿巴斯工作的进展,是解决工业化基本任务的保证。”我们也知道:顿巴斯在战前几个五年计划中在新技术的基础上飞跃地发展了;在战后,克服了战争中所受的严重破坏,在更新的技术基础上恢复了并超过了一九四○年水平。如果以一九一三年顿巴斯采煤量二千五百二十八万吨为一百,那么经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九三二年为一百七十八,现在为四倍以上。但是,我们对顿巴斯的感性认识,是从斯大林诺开始。
煤矿、钢铁厂、煤矿机器制造厂、工人村、市区,构成斯大林诺市,它伸展几十公里。在战后恢复和发展了的斯大林诺的矿井和工厂,生产着比战前更多的煤、钢铁和机器。在战争中斯大林诺的三分之二的住宅和全部文化机关都被毁坏了。现在恢复和新建的住宅为战前的一倍半。斯大林诺现在有俄罗斯歌剧院、乌克兰话剧院、几十所电影院、二百多所俱乐部,二百多所图书馆,存书超过三百万册。我们到了市少年先锋宫,那是在一九五○年恢复的,用了一千一百五十万卢布建筑费和九百五十万卢布设备费。它是矿工和城市居民的儿童喜欢的去处,经常有三千七百五十个儿童参加那里的八十二个文娱小组活动。我们散步在“矿工”运动场上,它有二万座位,前面是一片花园。运动场是在一九五○年花费了一千九百万卢布建成的。我们进了快要开始工作的州立图书馆。图书馆内分成年人和儿童两个部分,各有自己的馆长。它用了建筑费一千五百万卢布。我们欣赏了当天晚上开幕的古比雪夫区的文化宫。这座用六百万卢布造成的漂亮文化宫,将为这个区的四个煤矿的矿工服务。文化宫的演出大厅排列着五百五十个座位,宽敞的休息厅装饰着许多精彩油画。
在顿巴斯,最吸引我们注意的是煤矿。我们访问了两个矿井。在煤矿企业中,一个托拉斯领导几个矿井。一个城市有几个甚至十个二十个托拉斯。托拉斯受康宾纳(联合企业)领导。一个州有一个康宾纳。康宾纳受苏联和乌克兰共和国煤矿工业部领导。乌克兰共和国政府在今年二月建立了钢铁工业部,在今年五月成立了煤矿工业部。前者设在钢铁工业中心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后者设在煤工业中心斯大林诺。这些措施,正是实现苏共中央的指示,使领导机关更接近生产地区。
我们先访问了“斯大林煤矿”托拉斯领导的以
“契留斯金式的人”为名(契留斯金是北极探险家)的第一号矿井。
“契留斯金式的人”矿井,在一九一三年就开始采煤。(在卫国战争中它曾经被全部毁坏,被引水淹没。)矿工们说:回想起革命前旧矿工的沉重的过去,像做了一场恶梦。革命前,在这里劳动是苦役,矿工被认为是沉沦的人。所有工作都是用手工。受伤、生病和丧失劳动力是常事。住的是黑暗的房子,时常挨饿。小酒铺是唯一“消愁”的地方。子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在这个矿井工作着十台“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以及掘进、运输等各种机器。采煤量为革命前的二十倍。几百个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其中几十个已经完成五年计划,为
一九五六年工作。在最近四年中,这个矿井增加了一万一千平方公尺的住宅,几百家矿工搬进舒适的房舍。在最近几年中,矿工买了六辆小汽车、约一百辆单人摩托车、六百辆自行车、许多无线电收音机。现在,一千八百个矿工子女在中学、七年制和工人青年学校念书。一百二十多个矿工参加俱乐部的业余文工队。它的歌咏队和舞蹈队在全区比赛中占了第一位,获得了参加全州比赛的权利。
“契留斯金式的人”矿井的各个工作面都使用“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采用一昼夜一循环的先进作业法,所以能够均衡地生产。矿工们计划今年超出计划增产三万吨煤,上半年就增产了二万二千三百吨。据矿井主任维拉季米尔·米特罗方诺维奇·方米诺夫说:这个矿井所采用的循环作业法,就是头两班的生产组负责生产,采煤百分之八十五,第三班负责修理,并且完成其余的工作——采煤百分之十五。他说:这个矿井是世界第一个使用
“ШБМ——一”式巷道开凿机的,他推荐我们去看这个机器。四个最初学会掌握这个机器的司机之一,尼古莱·库普里雅诺维奇·薛尔比诺维奇,同我们一起下井去。
我们换上煤矿工人的服装,背上氧气匣子,提着矿灯,下到矿井去。井不深,在水平面下一百二十多公尺。我们穿过巷道。巷道的支柱大部分是用拱形钢架或混凝土搭成的。巷道上来往着电车,一个电车头拉着十五个矿车,每车装一吨煤或两吨岩石。这里的调度室有路线图,图上的灯光报告矿车走动的情形。我们折到“ШБМ—一”式巷道开凿机工作的地方。
煤矿的煤层和岩层交垒。要开采煤层,需要掘进工人先开凿通到煤层的巷道。通常在岩层开凿巷道。以前,掘进方法是先在岩上凿孔,放炸药爆破,然后架支柱和装运走岩石,每个月最快只能掘进四、五十公尺。这个矿井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开始使用巷道开凿机。这种机器原先用在库兹巴斯采煤,经过改造后用在这里开凿石岩。它每月掘进二百六十五公尺巷道。这部巨大的机器在我们面前。它所装置的五部马达咆哮着。它的头部是同巷道壁面一般大的圆盘,盘上有三行成人字的齿刀。旋转的齿刀从岩壁凿下大堆灰色的岩石。机器上的自动杓子把岩石卸装到机器尾部的输送带上去。岩石经过输送带川流不息地泻进矿车中。在司机或副司机操纵机器开凿岩壁的时候,三四个工人构搭支柱,
一个工人照顾岩石的装载。整个组织有七个人。每昼夜有三班轮流工作。这里架着强大的通风管,空气很流通。
利用休息的空隙,掘进工人们和我们交谈了。他们关心地询问了中国煤矿工人的生活情况。司机方孟科夫,三十四岁,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在卫国战争中得过红星勋章。他超额完成着生产任务,平均每月得到工资三千卢布,最高时得到六千卢布。他说:在掘进组里,司机每天工资规定五十卢布,其余的人四十卢布。因为实行计件工资制度,多掘进每公尺都增加报酬,所以每月工资总是超过规定。这个组七个人中,大部分是青年人,都念过七、八、九、十年书。五十四岁的波尔哈也夫已经当了二十九年矿工,有了两个外孙子,还很强壮。他每月除了工资以外,还得五百一十卢布的养老金。因为工作多年,每年年终还得相当于工资百分之三十的年金。他自己只念过三年书,他的三个儿子都在中学学习。
掘进组又开始工作了。巷道开凿机的马达又咆哮起来了。从开始工作到现在,它已经掘进了三千多公尺。同我们一起下井的薛尔比诺维奇就是这个工段的段长。薛尔比诺维奇生长在矿工家庭。他正是在顿巴斯进行技术改造的年份长大的。十六岁念完七年级以后,他想当矿工,但是岁数不足。为党的掌握技术的口号所吸引,他进了拖拉机手训练班,当了拖拉机手,后来又进了汽车司机训练班,战时当司机在前线服务。战后,他进了煤矿,先当钳工,后做联合采煤机的副司机。巷道开凿机送到矿井后,他和学过航空机械的方孟科夫、指挥过重型坦克的科洛莫也茨等四个人被挑选来当司机。他们顽强地克服了初期掌握机器的困难,创造了顿巴斯掘进的空前速度。因此,薛尔比诺维奇在今年春天被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从矿井回到地面,走到浴室以前,路过医疗所。看到一个洁净的房间里排着一列化验器似的玻璃瓶。护士引导我们把口朝着瓶嘴吸几下。我们的—腔和胸部觉得非常清爽、舒畅。原来瓶内有的装着薄荷,有的装着碘。护士说:矿工们下工淋浴后,可以来这里吸十分钟,这种吸入疗法是保障矿工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
告别“契留斯金式的人”矿井的时候,矿井主任方米诺夫再三请转告我国任何一个矿井,愿意进行友谊的劳动竞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