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宏观经济理论 实证化趋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7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

  宏观经济理论
  实证化趋向
  □郑超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在促进理论研究的现代化和实证化、建立中国宏观经济学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实理论需要的迫切性以及实践检验的客观性,推动了宏观经济学思维模式的变革,使其研究方向,从以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为主,向以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重视理论体系创新并以此支持政策研究的方式转变,从而更加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宏观经济过程,评价和设计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宏观经济研究工作普遍采用数理符号来描述经济现象、建立数量模型、模拟政策效应和开展学术讨论,提供了精确的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在与宏观经济学相关而获得空前繁荣的学科中,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尤为突出,在短时期内完成了从介绍引进到研究实用的学科发育过程,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和学术部门的长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
  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实证研究水平的跃迁,是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引下,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特别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有益成果密不可分的。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对西方经济学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概念、原理、技术和研究方法,依据实践标准而采取科学态度,逐步克服了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的教条倾向和盲目否定知识继承性的倾向,在深入细致的理解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批判性的消化、吸收和借鉴,使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在绝大部分领域内迅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将部分前沿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我国宏观经济分析。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和发扬了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的传统优势,及时总结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快速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在称为转型经济学这一全新的宏观经济学领域内,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主流宏观经济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在从国内外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进步中不断汲取新的理论给养的同时,在明确的实践导向下,必将形成一个新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体系。
  作为一种理论平台,这一新型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应通过扩展和精细其基本模型,来支持针对现实宏观经济问题开展具体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应继续倚重形式化的研究技术,使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在从测度现象到概括经验、从构造假说到组织理论、从评价政策效应到设计对策措施等领域内,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种形式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学实证化演进的内在要求,即只有应用和发展形式化的理论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建立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操作的现实联系,才能够更好地提供吸取实践经验而形成新理论体系的抽象能力。
  我们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应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达到高层次的综合,突出其宏观性和总体性的学科特点。宏观经济学与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在我国的分化尚未完成,还没有形成分工合理而知识互补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宏观经济学今后应继续利用各部门学科在专业研究上的比较优势,同时,自觉克服这些学科局部研究可能导致的认识片面性,需要从一般均衡将之统一于反映总体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体系内。与经济学宏观、中观、微观学科的分离相对照的,是宏观经济学家服务对象的扩大,即一方面要进行政府政策研究和一般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要面向各种企业和社会团体,为它们理解宏观经济环境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服务。
  我们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应注意研究我国经济的开放性质。发展同国际经济更加紧密的联系,本质上是市场化的国际经济运行,构成了国内经济政策的硬性外部约束。所以,必须重视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对国内国际经济交互作用日益敏感的回应机制,比如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非均衡国内经济政策可能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和国际经济地位的相应提高,国内经济变动必将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渠道,越来越显著地作用于国际经济。而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合作,协调经济政策,共同创造和维持繁荣稳定而公正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自然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