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国家技术发明奖——“功勋种质”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7
第7版(科技)
专栏:

  国家技术发明奖——
  “功勋种质”的由来
  杨宇 刘观浦 刑金亮
  1997年12月26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山东农业大学李晴祺、包文翊等专家的研究课题“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摘取了本年度唯一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桂冠。
  “矮孟牛”被许多农业专家誉为“功勋种质”。自1983年至1996年,科研人员用它培育出了12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3.09亿亩,增产小麦107.52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50.41亿元。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倒伏、病害、丰产潜力小是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突出问题。
  小麦增产的根本在品种,而培育新品种的关键又在种质资源的突破。种质是育种的基础材料,就像在工业上要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优良的原材料一样,要培育出好的品种离不开优良的种质。而当时国内却难以找到理想的种质。
  1970年,一个原产德国被称为“牛朱特”(Neuzucht)的育种材料表现十分突出,抗病能力特强、穗大粒多,这使李晴祺、包文翊喜出望外。可它也有明显不足:植株高大,成熟期竟比一般小麦晚了27天,很难与其他材料组配。他们决定顶着困难攻关,期望用“牛朱特”这一有棱角的“偏材”创造出育种上的“奇材”。
  就这样,1971年课题组围绕利用“牛朱特”确定了杂交组合,正式开始了这项创造“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的研究。十个寒暑过去了,到1981年夏收,他们终于从112个选系中确定了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型,完成了种质创新的全过程。该种质不仅配合力好,还有遗传传递力强、含有利显性基因多的遗传特点,并发现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抗病基因。课题组取这一种质的三个亲本(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名称的第一个字,把它定名为“矮孟牛”。
  通常,培育一个冬小麦品种要10年左右时间。为了提高育种效率,课题组在快速利用种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每年早春,他们在温室收获种子后就拿到青海春播,8月份收获。这样一年两代,使育种效率提高了一倍。为了加快新种质的利用,每年麦收前,他们都要邀请基层的同志来农场实验基地看育种材料,并给品种打分。秋种和其他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课题组则派人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指导生产。由于做到了这几个结合,他们培育的小麦品种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
  如果说农民还有农闲的话,搞育种则是一年四季忙个不停。“五一”节搞杂交,国庆节忙播种,暑假考种、备种、搞总结,寒假春节还要天天在温室里干。每年五六月份,是育种工作的黄金季节,也是科研人员最忙最累的时候。这个时候李晴祺一定要到各地看麦子,半个多月时间要跑遍全省各基点。
  在课题组里,包文翊年纪最大,不管任务多重,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麦收前的田间调查很辛苦,包文翊总是第一个进试验地,最后一个离开。六月天烈日当空,麦地里温度常常高达三十八九摄氏度,站在麦田里观察记录,棒小伙子干长了都撑不住,可今年已经79岁的包文翊大忙时每天要在地里工作近10个小时。
  就是这一点一滴的辛劳和汗水,铸就了“功勋种质”的不朽功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