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百富勤为何清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9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金海观潮

  百富勤
  为何清盘
  宗良
  1月12日,香港传出惊人消息:百富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动宣布清盘。
  百富勤是一家主要经营证券业务的上市投资银行或公司集团,创立于1988年,创始人是杜辉廉和梁伯韬,创始初期股本3亿港元。凭借两人在香港投资银行界盛名以及与华资财团及国内有关机构的良好关系,10年来业务发展迅速,业绩状况良好,已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资产达240亿港元以上,1996年和1997年上半年获利为8.5亿港元和6.35亿港元。该集团主要往来银行有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汇丰银行、中银集团、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目前最大的债权银行是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欠款额高于汇丰的10亿—20亿港元。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百富勤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称该集团在印尼的借贷和投资将近6亿美元,由于印尼盾的持续下跌,这些投资和贷款发生了重大损失,尤其是定息债券(这些债券以有关国家货币计值,到期由发行公司以美元购回,百富勤负责推销其它机构投资者)损失惊人,账面损失高达10亿美元,约合77.5亿港元,加上其它部门的亏损,总损失达100多亿港元,出现严重的支付困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富勤集团发生重大损失的由来要追溯到4年前。1994年公司定息债券部门成立后,定息债券及票据营业额发展速度惊人,1995年约674亿港元,1996年则增至1430多亿港元,尽管这些债券是协助有关公司发行的,没有赎回责任,但按一般惯例,发行债券的投资银行往往要做自己发行债券及票据的“庄家”,以保证债券及票据可随时成交。证券商一般不把这类债券作为长期持有资产,而是通过买卖账户入账,1996年集团的此类资产达73.1亿港元,1997年更是大幅增加。由于坐庄的资金大多来自银行借款,不可能把全部债券及票据都通过对冲交易保值,只能部分地做对冲保值,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1997年7月2日泰铢贬值后,有关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发行定息债券公司的偿还能力成了问题,百富勤无力以美元购回此类债券,使得现金周转出现一定的困难,香港股市的下跌,更是加剧了资金的紧张。为此集团立即采取行动,与瑞士苏黎世集团达成2亿美元贷款的协议,但由于印尼一家公司未能偿还欠百富勤集团属下一家公司2.65亿美元的贷款,瑞士苏黎世集团改变原协议,撤销向其注资2亿美元的决定,使得百富勤无法解决资金周转困难,被迫宣布清盘。
  百富勤的清盘强化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同时利息的上升对香港股市造成不利影响,使市场信心受到打击,恒生指数曾一度跌破8000大关。但从长期看,由于它是一个比较孤立的事件,对其它投资银行业务影响很小,不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此外,由于百富勤集团及其属下的公司中,没有根据《银行业条例》获认可的银行或存款公司,并且香港的本地银行对百富勤集团的贷款额不大,因此对香港银行业的影响也有限。
  百富勤事件的发生是东南亚金融动荡的直接后果,但也暴露出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的不足。它的清盘给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及银行一个启示:在追求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注意防范风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