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浇树要浇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2
第2版(经济)
专栏:牛年岁末走农家

  浇树要浇根
  张志勇 何伟
  王新国老汉斗大的字不识半个,可说起话来蛮有思想,他说扶贫不如解困。
  距县城25公里路,汽车在起起伏伏的丘陵上“颠儿”了一个多小时。进入我们视野的山,怕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山了,一座座锅样的山包上,连一棵树,哪怕是棵酸枣或荆棘也没有。这就是行唐县北河乡的地盘,人称“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春天不保种,秋天不保收”的地方。
  王老汉的家在南河村村东的土岸上,他把我们迎进家时,老伴儿正在煮猪食:玉米面、白菜帮和些红薯面。见我们揭锅,他老伴儿说:“前些年连人也吃不了这么好。”
  北河乡曾是河北省有名的贫困乡,1992年人均收入才200元,南河村是北河乡的特困村,人均收入180元。“还不是旱的,从1959年到1995年,俺村36年就没种过麦子,秋季也是种一葫芦收一瓢,口粮全靠救济,那日子就甭提了。”老汉说时神色凄然。
  由于穷,30多年人口是负增长。闻讯赶来的村支书说:“哪个姑娘肯往穷窝里钻,本村姑娘留不住,外村姑娘不进来,600人的小村,25岁到45岁的光棍就有108个,就连在俺村教书的公办教员也娶不上媳妇。”
  1993年,石家庄市打响“扶贫攻坚战”,市县共派出十几个工作队,县委书记李遵英自任第一责任人,十几位地质、水文、水利专家进驻北河,与当地农民一起,展开了背水一战式的兴水工程。经过三年苦干,多方投资300多万元,全乡打成深水井3眼,结束了“浇地靠天”的历史。南河村成井3眼,平均每人有了五六分水浇地,村民们盼了36年才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的小麦,高兴得村里人竟把第一场小麦送到了县委,送粮车上的标语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头场小麦报党恩”。
  说起兴水给南河村带来的变化,王老汉真是乐得合不上嘴,他说:“去年(1996年)来了个丰收,今年俺四口人,打了1万来斤粮食,种烤烟也能收入五六千元。”王老汉还告诉我们,自打有了水,全村两年娶了30多个媳妇,他家二小子还娶了个有大专文凭的河南姑娘。
  在南河村我们看到,这里尚处在刚刚解决温饱后的休养生息阶段,多数人家还没有像样的家具,没有电视。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很好,他们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习惯做法,已利用世行贷款发展了1000亩薪炭林,1000亩杏林也在营造之中。我们称赞他们这种精神,王老汉和邻居说:“俺们有水了。”
  浇树浇根,根壮苗自强。当过十几年村干部的王老汉说,解放以来,政府没少救济俺们,钱、粮年年给,可给钱,花光又没了,给粮,吃完又饿了,村里依旧是穷。这次兴水利号准了俺村的脉,俺村就是长期被干旱困着,解了困,自个儿有了发展能力,再也不用政府为俺的吃穿发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