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顿巴斯见闻(下)——乌克兰访问记之十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0-22
第4版()
专栏:莫斯科通讯

顿巴斯见闻(下)
——乌克兰访问记之十一
本报记者 李何
下了“契留斯金式的人”矿井的第二天,我们又下了马克耶夫卡市(与斯大林诺市毗邻)的“苏维埃煤矿”托拉斯的第十三号矿井。它在战后因为恢复很快,在一九四九年荣获列宁勋章。顿巴斯大量使用“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就是在一九四九年从这个矿井开始的。它的工人在上半年为国家超额生产了五千吨煤。
“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所在的工作面(掌子)离井筒很远。我们下到水平面下一百六十三公尺以后,走过运输巷道、插过通风巷道,左转右折,步行了约四公里才到达目的地。在双轨的巷道上,一会儿电车头拉走一列煤车,一会儿又载来一列搭支柱用的木材。巷道的拱顶横挂着日光灯。通风机不断送进新鲜的空气。
煤层有六度的少许坡斜。正被开采的煤层有半个人厚,一百五十公尺长。联合采煤机已经进到上坡去了。我们戴上手套,把矿灯挂在领子上,在才开采了的煤层缝隙间匍匐前进。向上坡爬不到十几公尺就坐起来了。借着矿灯蓄电池的微光,看到头顶是黑亮亮的,坐下是一片碎煤,中间支架着许多半人高的木柱。少许休息后,又开始用掌、肘、膝盖和脚尖行进。再休息时,看到煤壁旁边放着一架风镐。这在以前曾经是采煤的主要工具,现在只是用来修整联合采煤机达不到的角落了。我拿起风镐向煤壁凿了几下,黑亮的煤块毕剥地落下。尽是好煤。几番休息,爬到一百二三十公尺地方,见到了在工作中的“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和矿工组。
“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在煤层中间爬动。机体比煤层稍薄。它的前头连环钻凿部分,用链子上的一串切刀,从煤壁切下整条煤。它的中间旋杆切碎部分——用杆上的一列齿盘,接着把煤条切成几块,并且用杆把煤打碎成便于装运的小块。它的后面连环装煤部分,用链子和刮具把滚滚的小煤块装到联合采煤机旁边的自动输送带上去。在机器的装煤和采煤部分之间有时隔着支柱,装煤工作不受影响。采煤、切煤机件由一个电动机发动,装煤机件由另一个电动机发动。“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在一公尺到一点二公尺厚的煤层中每月能采、碎、装煤二万吨。平均每个工人在一个工作班时间用它能生产八、九、十吨煤。在机器沸腾地采煤时,有专门的喷射器洒水,所以不起什么煤尘。煤层旁边开辟一个可以伸腰的岩穴,从那里通风机送进新鲜的空气。空气流通得这样好,工人们说,把工作停下来休息的时候,甚至觉得有点凉快。
围绕联合采煤机工作着一个混合组,包括值班工长、正副司机、支柱工人、照料输送带的女工、检查煤气和通风情形的女工(因为机械化减轻了劳动,煤井里像电车头司机等等较轻劳动也使用女工)等十二个人。组内工人都会几种工作,这保证生产顺利的进行。司机是生产中的决定性人物。二十九岁的司机斯摩里雅科夫原来是集体农庄庄员,念过六年书,九年前在煤矿训练班学习后来这里工作。他每月得到工资和超额完成计划的报酬二千八、九百卢布。四个年青工人都念过煤矿附设的厂矿学校。
这一个组矿工们看见来的是中国同志,亲热地和我们攀谈起来。他们谈了生产和生活,也谈了对和平的愿望。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中国和苏联是一家人。”“中苏友谊更加巩固,美国战争挑拨者就不敢乱动。”
在这以“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进行长壁采煤的工作面,也实行一昼夜一循环作业法。循环以第二班为起点。第二、三两班工人,用采煤机采完一百五十公尺长的一行煤层,架好支柱。第一班工人把采煤机拉回下坡,移动输送带,做好一切机器修理安装和生产准备工作。如果一昼完成了一循环,据矿井主任工程师克维尔那则说,工长可得到工资基数的百分之百到一百五十的奖金,工人可得到工资基数的百分之五十到一百的奖金。
“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工作的情景,深深印在我们脑子里。我们在斯大林诺访问了这个机器的总设计师、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亚列克山得尔·达维多维奇·苏卡茨。据他谈:“顿巴斯”式联合采煤机是在一九四四年发明,一九四九年开始出产的。它不但集中了许多设计师而且许多工人的智慧。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矿不用这个机器。采纳了各地煤矿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许多合理化建议,目前出产有许多种“顿巴斯”联合采煤机,它们适用在开采库兹巴斯、卡拉甘达、莫斯科、顿巴斯各地厚薄和硬软不同的煤层。现在还在试验一种用在开采特别薄的煤层。“顿巴斯”联合采煤机不但在苏联广泛使用而且也供给人民民主国家。中国现在有五部,还订了五十部。苏卡茨说:中国同志热心学习使用这个机器,并且计划自己制造它。苏联方面在给予一切帮助。
在煤矿,我们看到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工人们都具备相当高的技术知识。他们在参加工作之前,都经过煤矿的短期训练班。很多人在业余进矿业中等技术学校学习。矿井的行政领导干部,也都懂得技术。在斯大林诺以赫鲁晓夫为名的顿内茨工业学院,我们了解了一下矿业干部培养的情形。顿内茨工业学院是一九二一年根据工人和矿工的要求开办的。当时由学生、工人和矿工建造了校舍。赫鲁晓夫同志曾经在这个学院学习过。工业学院在战前分矿、冶金、化学三系,有二千七百名学生学习。现在分矿、矿机械、矿测量、冶金、化学、建筑六系十六个专业,学生增加一倍。学院每年有一千名学生毕业。据院长采海尔·安东诺维奇·鲍格莫洛夫说:顿巴斯煤矿百分之九十的干部是从这里毕业出去的。顿巴斯的很多矿厂职工不脱离生产地在学院的分院和函授班学习。学院经常派人到矿厂去做讲演和帮助生产革新者总结经验。学院和许多矿厂订有合作合同。
在顿巴斯煤矿中处处可见的安全设备,表现着苏维埃国家对矿工劳动保护的关怀。这种关怀,我们在国立马克耶夫卡矿业工作安全科学研究院看的更清楚。这个研究院是专门为矿工的安全设立的,已经有二十六年历史。各处矿井中采用的日光灯,就是由它提议的。它占地三十公顷,有十个主要的实验站,六百多个工作人员,其中十人得过斯大林奖金。据副院长阿布拉木·马尔科维奇·科特里雅列夫斯基谈:研究院的规模占世界第一位。它直属于苏联煤矿工业部,不仅是研究机关而且是国家检查煤矿设备安全的机关。全苏联煤矿所需的机器设备,如果没有经过这个研究院的安全检查和许可,不能采用。
这个研究院研究煤矿运输、电气设备、矿内空气成份以及爆破现象等等。在运输材料实验室,排列着大小测力机。它们试验煤矿用的各种钢缆的拉力。实验室还陈列一个斜坡载人的缆车的安全设备模型。缆断时,车子靠安全设备会自动停下,而且不受很大震动。在预防电气设备引起爆炸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在检查电气设备和进行爆炸试验。因为电气设备发出的火花,会引起矿中可燃气体的爆炸。在矿内空气成份实验室,研究人员用物理仪器和化学方法,在测定矿内空气中所含的可燃气体的情况,以便设计通风设备时参考。
马克耶夫卡矿业工作安全科学研究院的成绩是巨大的。但副院长临别告诉我们说:“我们不自满于自己的成绩。做科学工作必须这样不自满。要向前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