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想家的时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8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想家的时候……
  唐少丽
  “夜深人静的时候,
  是想家的时候。
  想家的时候很美好,
  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
  想家的时候很甜蜜,
  家乡柳就拉着我的手。
  想家的时候有泪水,
  泪水却伴着微笑流。
  想家的时候,
  总想为家做点儿事,
  哪怕离家这么遥远,这么久。”
  这是1993年春节晚会上的一首歌,当时,正是大年初一的晚上,我和丈夫、孩子及立侠忙完一天的工作、学习后,正坐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十分兴奋地看着春节晚会的录像节目。当主持人报到这首歌的名字《想家的时候》,我和立侠的心一下子都被揪了起来。接着,歌声在我们的耳边回荡起来,泪水也从我们的眼里涌了出来……
  1992年,我和孩子告别家乡山东,赴澳大利亚与丈夫团聚。初来乍到,澳大利亚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悠闲的“桃源风光”,真让我尽情地享受了一番。可是,“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便是想家,想亲朋好友,想那块曾经哺育过自己的土地。
  大学的时候,我曾经接触过许多思乡、怀旧的古典诗词。但那时,我是坐在自己的“家门口”,来欣赏文学名著的,其感受真是像浮在水面上一般。现在则不同了。过去所熟悉的黑眼睛、黑头发,突然被金发碧眼替代;过去感觉较有优势的母语,突然被难以驾驭的“洋话”压倒!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我开始对思乡之情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像醇酒一样,时间愈久,味道愈浓……
  深刻的感受,使我对思乡之歌变得异常敏感。就说那天晚上听《想家的时候》吧。当这首歌的歌声刚落,我便和立侠迫不及待地把它录了下来。看完全部春节电视节目后,虽然已是午夜时分,周围的邻居都早已进入了梦乡,但我和立侠却在默默地流泪,在悄悄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这首歌。这首歌使我想起了临别时的情景。当白发斑斑的老母亲见到我和孩子的签证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失声痛哭。当父亲千里迢迢把我和孩子送到北京机场的时候,分手之际,他不停地流泪,一句话都说不上来。我的女儿从小跟我的父母一起长大。当时,她只有七岁。当我们从机场海关口走向飞机时,她一个人拖着自己的小行李,来来回回不知哭着走了多少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要跟爷爷握一下手,说一声“再见!”难忘的回忆,使我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境地。当立侠问起我的感受时,我实实在在地告诉她:“我觉得我跑得太远了,远到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过年!”
  当时,立侠作为长春物理研究所的访问学者来澳学习,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她的丈夫和孩子尚在国内。孤身一人在外,更使她对《想家的时候》另有一种感受。她这样对我说:“少丽,唱着这首歌,我感觉就像是在家跟丈夫、孩子过年一样。”话是这样说,可是,她的泪水还是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哒啪哒地往下掉。我为了安慰她,半开玩笑道:“如果是这样,你就应该守着这个歌,一个人在澳大利亚过一辈子吧!”我的话音刚落,脸上依旧挂着泪水的立侠又笑了起来,并诙谐地说:“不行啊,老头儿和孩子远比这首歌重要。现在,我就给他们再打一个电话,问一声Hello。”“既然如此,你就在电话上把这首歌唱给他们听听。”“算了吧,我一个人流泪足够了。我可不想让他们爷儿俩再难过。”
  我们就是这样,伴随着一首歌度过了在海外的第一个春节。以后,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遇到感慨之事,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唱起这首歌。或许这是为了一种寄托和补偿。总之,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首歌!
  (作者是澳大利亚堪培拉迪克森学校中文老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