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兵儿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扫描

  “兵儿子”
  孙茂庆 徐壮志 尹福会
  新春佳节,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一间房间里,笑语不断,10多位年轻军官围坐在3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身边,一会儿将剥好、削好的桔子、苹果送到老人嘴边,一会儿又跳起了略显笨拙的舞蹈,小屋里乐意融融。
  这是福利院3位年龄最大的老妈妈和她们的“儿子”——空军政治学院六队的学员们在欢度春节的情景。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95年3月3日,空军政治学院学员六队政治教导员孟庆安带着20多位新入学的学员来到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做好事。那几天,社会福利院里格外热闹,大中学生、市民职工、部队官兵们络绎不绝。福利院里能干的事很快就被干完了。孟庆安“意犹未尽”,他和六队的99名队员们商量,决定把福利院里3位年龄最高、没有亲人和收入的老人认作“妈妈”,经常地为她们服务。
  3月4日下午,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会客室里,一个特殊的仪式正在举行:3位学员代表走到3位老人面前,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并高声地问一声:“妈妈好!”97岁的张锡度、86岁的夏阿花、84岁的刘惠芳老人紧紧地握着“儿子”们的手,饱经沧桑的脸上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从此,人们总能看到,每逢周六下午,一队排列整齐的军人就会走进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大门。
  3年里,3位老人都曾因季节变化或环境不适病倒过、躺下过,可每次又都坚强地站起来了。周围的人们感慨地说:老太太们有了“儿子”,真是越活越年轻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3年来,空军政治学院六队的一茬茬学员们为老人们洗衣、做饭、捐钱,陪老人聊天,扶她们上街,默默地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谱写着一曲人间自有真情在,不是亲儿胜亲儿的精神文明之歌。为此,这个学员队先后被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警备区评为1996年、1997年双拥模范单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