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前往巴格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7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前往巴格达
  本报特派记者 林皎明
  在阿布扎比获悉进伊拉克签证下来的消息,已过午夜。记者顿时兴奋起来,当记者的就是要到第一线去采访,机会难得。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说不明白的惆怅。难道一场战争真要再一次落在伊拉克人民的头上?曾经目睹过的海湾战争又要重演?
  形势不饶人。留给和平斡旋的时间非常有限了。快,收集资料,打点行装,寻找防毒面具,马上出发。28小时后,记者便登上了约旦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直飞约旦首都安曼。
  今日安曼,简直就是伊拉克的“窗口”,不仅约旦人这么说,伊拉克人也这么讲。在严厉的国际制裁下,伊拉克只有靠安曼—巴格达公路与外界联系。据说,连外国特使的飞机也要预先登记,才能飞往巴格达。这八九百公里的公路,不仅维系着约旦的能源供应线,或许还可以说是伊拉克与美国进行最后周旋的唯一通道和阵地。
  然而,当记者乘车进入安曼城时,觉得它似乎和以往不大一样。记者首先感到,气温似乎比过去要低,街上的行人已有穿皮茄克的。盖了一半的房子,空荡荡地留在路边,不见工人上班。城内七座山丘依然如故,上上下下的汽车却稀稀落落。阴沉的天气,阴沉的街区,阴沉的心情。后来打听到,不少约旦人在此紧急时刻借故到国外“休假”去了。更明显的是,商店里的买主随着美国的动武威胁而日渐稀少。唯有一种商品行市见好,那就是小收音机。那是任何战事即将发生前的“不祥之兆”,不值得商人欣喜。
  伊拉克驻约旦大使馆门前,穿黑色警服的士兵持枪站岗。使馆内墙上,悬挂着高大的萨达姆总统画像。记者有熟人领路,很快填表领取签证。虽说签证3个月有效,但每10天就要申请延长。身旁两位爱尔兰同行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你也是去巴格达的?”“是的,咱们同行。”“你怎么这么……”“我是中国记者。”“噢……”爱尔兰人眯起眼睛一笑。在安曼,你随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主张和平解决美伊危机的立场,受到高度评价。
  据说,在安曼等待入境签证的外国记者还有不少。形势越紧张,各国记者越往巴格达云集。这也算是一种轰动效应吧。今天的约旦报纸,头条新闻是《和平还剩最后五天》。约旦国王侯赛因昨天接见伊拉克外长时再次强调,“本地区应该避免再次爆发战争”。《宪章报》的评论说,现在是“留给和平的最后时间”。《约旦时报》同样持这种观点,认为“和平与战争赛跑,战争看来跑在前面……”
  浏览当天的当地报纸,不难看出,尽管报纸编辑用战争即将打响来警告人们,却也没有对和平完全丧失信心。他们在行文中说,“俄国、法国和中国还在为和平努力”,“只有美国还在坚持原有强硬立场”。“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伊拉克无条件接受联合国的核查条件”。此间舆论普遍认定,“和平与战争的最后分界,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伊拉克的访问”。
  明天一早,记者将跟所有国家的新闻记者一样,踏上从安曼去巴格达的漫漫旅程。这究竟是一条和平之路,还是战祸之路,现在还很难说。愿和平之神最终降临。
  (本报安曼2月1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