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美国 着力培育“新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3
第7版(国际)
专栏:跨世纪构想系列报道之六

 美国 着力培育“新经济”
  本报驻美国记者张亮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美国有何举动?记者最近在白宫网址上浏览了一下克林顿总统近年来的讲话,其中提到“21世纪”上千处之多。特别是在1996年大选期间,“建造通向21世纪的桥梁”简直成了他的口头语。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早已开始勾画旨在确保超级大国地位的21世纪路线图。
  “建造通向21世纪的桥梁”曾经是克林顿总统的竞选口号,也可以说是他第二任期的施政目标。具体来说,它涉及美国内政和外交的各个方面,但发展所谓“新经济”是其重中之重。
  美国“新经济”之说,似乎渐渐热起来了。那么,美国经济比以往究竟有何新的表现?此间报刊归纳为这样几点:信息技术设备投资猛增;利率保持低水平;通货膨胀得以控制;联邦财政赤字骤减;公司利润连年递增;失业率降至20多年来最低水平;出口大幅度上升。《商业周刊》认为,这种“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新经济”是以信息为主导,竞争为手段,国际市场为空间,政策调控为配合,并具有相对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当然,美国“新经济”现在还只不过是个雏形而已。它的出现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促成的,同时也与冷战结束这个国际大环境密切相关,因为美国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和平红利”。而如何培育这种“新经济”,无疑是美国21世纪战略的首要目标。
  联邦政府实施的政策调控对“新经济”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克林顿总统上台后提出了一套着眼未来的经济政策,一是下决心削减连年膨胀的预算赤字,二是以“公平贸易”新原则为旗号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三是通过经济手段推动教育和科技发展,并实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可以说,这些政策已初见成效。
  联邦预算赤字从1992年的2900多亿美元骤降到去年的226亿美元。按照去年生效实施的“平衡预算法”,美国在2002年不仅将消灭预算赤字,而且会出现盈余。预算赤字的大幅度削减,增强了联邦储备委员会调控经济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利率和通货膨胀才能保持在低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克林顿政府大搞经济外交,将“经济安全”列为对外政策的首要支柱,首次出台了《国家出口战略》。它还鼓吹所谓“公平贸易”新原则,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来为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寻找出路。亚太经合组织拟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在着手筹划。如果这些计划都能得以实现,将为美国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另外,克林顿政府还增加投入和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开发人力资源和促进以信息为先导的高科技发展。这是“新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础工程。
  企业为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内部调整,也就是常见报端的“再造工程”或“重新设计”,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事实上,这种至关重要的调整早在8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近年来加快了速度。企业内部调整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硬件”方面,主要是大规模采用信息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96年企业在电脑和通信设备上的投入高达2120亿美元,而传统的工业设备投资只有1300亿美元。可见,美国企业的投资结构正在向信息型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大中型企业才有可能大刀阔斧地裁员。在“软件”方面,主要是经营管理上的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例如,精简机构,减少官僚主义;研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教训;改变“贪大求全”的做法,在零部件供应上引入竞争机制;花大力气向海外寻找出路;根据自身特点,企业规模有的扩充,有的缩小等等。这些面向未来的内部调整,增强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由此可见,企业是推动“新经济”的主角。
  作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美国经济中耀眼的增长点,而且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目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据估计,在未来几年里,美国的信息产业每年将以30%以上的高速度突飞猛进。
  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竞争空间扩展到全球市场。新的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启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开放,加之美国产品及服务竞争力的提高,造成了美国近年来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从80年代初的6%上升到现在的12%,翻了一番。而且,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大举扩展,使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趋合理,经济效益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经济将更加受益。
  从上述情况看,美国经济的确有新的变化。专家们据此普遍估计,这次经济复苏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衰退。也正是基于这些新变化,才出现了“新经济”之说。但是,这些新变化是否就意味着传统的经济周期被打破,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
  为了培育和发展“新经济”,克林顿政府已经作出了面向21世纪的多项重大决策,其中关于科技与教育的3项举措最为引人注目。首先,在十几年内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横贯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至所有家庭,并要求在2000年前把每一个教室和图书馆都同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其次,在《技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计划中提出了科技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特种材料和新能源等10个重点领域。其三,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以提高美国的整体教育水平。
  但是,美国经济中仍有隐忧。一些老问题依然根深蒂固。美国人寅吃卯粮,负债太多,储蓄率太低;中等教育质量差,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贫富悬殊越来越大,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此间主流派经济学家现在还没有人敢断言经济周期规律已经消亡。“新经济”的发展与信息革命密不可分,信息产业本身恐怕也有周期性波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又会导致更多人失业。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家间经济联系愈加密切。所以,美国经济前景将越来越依赖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若别的大国或地区“感冒”,美国至少会“打喷嚏”,甚至有被“传染”的可能。因此,美国的所谓“新经济”并非高枕无忧,未来发展绝对不会一帆风顺。
  (本报华盛顿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